近两三年来,受益于去产能和环保两大政策措施的实施,国内钢材市场行情表现十分抢眼,尤其是2017年以来,钢材价格应该是典型的政策引致供给约束驱动的行情,有关环保等影响供给的具体政策措施的任何信息无不时刻牵动着市场神经。
去年底来的一段时间里,笔者曾一度认为今年环保对钢材供给的边际影响会下降,然而4月份江苏自发的环保自查工作力度之大着实出人意料,即便主管部门5月底下发禁止环保“一刀切”工作意见,似乎也并未有看到对地方自发环保限产有何影响,由此意识到当前环保或已取代GDP成为地方首要任务。随后6月中旬国常会部署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7月初“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正式下发,重点工作范围由去年的2+26扩大到京津冀、长三角和汾渭平原……伴随着环保工作力度的升级,市场对环保冲击供给的预期也在不断强化,行情在这个预期下也一路高歌猛进。
不过,综合当前各方面情况分析,市场对环保影响供给的预期可能需要做出调整了。
首先是贸易战持续激发延深,以及由此引发的决策层的关切变化。各种讯息表明,我们应该做好了持久战的准备,这意味着也做好了应对因贸易战而来的各类负面冲击的准备。
在这些可能的应对措施中,最先看到的是4月下旬降准和加快财政支出速度,7月下旬资管新规细则微调,月底提出做好“6稳”工作,去杠杆放缓……然而,从数据上来看,前7个月财政支出情况并没有看到预期的加速,“6稳”工作可能需要从更大范围、以更大的力度来考量和安排。因此,我们注意到,9月初发改委就就业形势召开了行业协会座谈会,8月份华东某钢厂因为环保停产职工信访后,近日也已快速复产……首长们对经济下滑可能导致就业压力等问题日益关切,在这种情况下,不少企业因为环保一刀切被停产限产的做法,就显得越发不合时宜了。
其次想提醒大家的是,禁止环保一刀切的要求,之前是环保主管部门说的最多、最频繁,近期提这个要求的级别已进一步提高。8月29日分管首长在主持召开大气污染防治专题工作会议,审议《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时,就明确提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层层加码、不级级提速,咬定目标持续推进,……对符合有关排放标准的企业,不得随意要求停产,切实保护好企业合法权益”。
第三,也就是业内近日传得较多的“行动方案”正式文件相关内容的调整。虽然正式文件还没有出来,但主管部门官网“8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实录”一文中,提到“2018年10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3%左右,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同比减少3%左右。” 相对于8月初网传的征求意见稿的“要求2018年10 月1 日至2019 年3 月31 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下降5%左右,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同比减少5%左右。” 这个内容而言,数据下调是无须存疑了。
客观地讲,PM2.5浓度减少3%或5%,其实并无太大差别。据主管部门发布,1–8月国内PM2.5浓度同比下降7.1%;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8月PM2.5浓度同比下降18.6%,1–8月PM2.5浓度同比下降15.9%;汾渭平原11个城市8月PM2.5浓度同比下降5.0%,1–8月PM2.5浓度同比下降7.8%。除了汾渭平原是5%,其他都远高于5%,而汾渭平原到目前为止的环保限产情况如何,业内是清楚的。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审议稿调整数字没有意义,相反,意义重大。笔者理解,一方面要给地方紧绷的环保神经作些纾解,不至于用力过猛,简单粗暴偏执一方而不顾合规企业和老百姓的实际感受和体验,另一方面也给“6稳”工作提供更大空间。
事实上,将重度污染天数同比减少的数字由5%调整为3%,也体现了决策层更加实事求是的精神。据主管部门发布,前8个月国内平均优良天数仅同比上升1.1个百分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1–8月平均优良天数比例同比持平,汾渭平原11个城市1–8月平均优良天数比例同比上升0.6个百分点。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钢铁、水泥等基础原材料价格持续高企,对下游企业而言,成本的压力是比较大的。如果仅仅是因为市场原因,下游企业也就认了,但如果是因为政策而造成利润在整个上下游产业链中的长期分配不公,众多中小企业不满意其实也是可以想见的。而在国内,据统计数据中小企业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吸纳就业人数占城镇就业人口80%左右,无疑,中小企业的健康平稳发展对于“6稳”工作的意义是重大的。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给未来CPI也带来较大上行压力,在当前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的形势下,政策对通胀的敏感度应该是很高的。据最新数据,8月份PPI 同比上涨4.1%,CPI同比上涨2.3%,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
或许,主导了市场两年多的环保约束供给的逻辑与预期,当前可能正历经着某些变化。 本文作者上海钢联钢材事业部副总经理陈靖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