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新能源专家:32年后中国只需35亿吨标煤!需要去煤、去油最终去气

   2018-10-15 中国节能网15170
核心提示:目前的生态环境大家有目共睹,如果未来再增加近10亿吨化石能源消费量,我们的生态环境将进一步恶化。这就表明,即使我们走优化后的发达国家工业化道路,也是行不通的。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这是一个转型优化、提质增效的时期。为此,我们尤其需要厘清能源转型的内涵是什么。
 
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已在两次重大会议上指出要调整能源结构:第一次是在中央财经委第一次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调整能源结构;第二次是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大会上提出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可见党中央对我国能源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度重视。关键是我们执行层面应该怎么做?
 
QQ截图20181014211026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重要任务之一。
 
实际上,在能源领域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为重要。
 
我们还是用数据来说话:中国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战略以来,截止到2017年底,39年中,能源领域里唯一没有什么变化的是中国的高碳能源结构,煤炭占比始终在60%以上,高的时候达到了77%,经济发展到今天,中国的生态环境也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时刻。
 
从历史演进来看,变化才是永恒的规律。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能源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也在发生变化,已经由改革开放初期能源总量供给不足进而制约经济发展的矛盾,转化为现在高碳能源结构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
 
如果我们不改变目前的现状,还沿袭此前的道路发展下去,化石能源使用越多,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情景就会越严重。能源本来是支撑经济发展的血液,现在不仅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会造成社会的倒退。
 
有国外专家指出,化石能源消费为主要原因引起的气候变化和极端灾害天气,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已占到全球GDP总量的20%。
 
调整能源结构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可以做一个比喻,现在的能源系统、经济系统、生态系统,形成的是一种脆弱的三角关系,是一个倒立的、倾斜的三角形,最下面的角就是现在的能源系统,它来支撑着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
 
转型后的结构应该是什么样?应该把这个三角形倒过来,把这个脆弱的三角形变成稳定的三角形,下面两角支撑上面一角,下面两角分别是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系统和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紧密啮合的两角,共同支撑生态文明社会。
 
QQ截图20181014211041

如何实现这种啮合,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调整能源结构是唯一的出路。
 
从转型路径来看,首先是减少煤炭的消费量,其次是减油,最终还要减气,一句话就是减少化石能源、增加可再生能源。不仅仅是总量要减,而且结构中的比例也要减,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时间也是非常紧迫,到本世纪中叶,留给我们的时间也就是32年了。
 
能源转型的量化目标是什么?还是用OECD国家做对比,主要是看他们能源与经济关系的学习曲线。基本情况是,人口12.41亿,以2010、2011和2012年三年的一次能源消费量的平均数为参考,三年的平均人均GDP为30770美元(2005),一次能源消费量76亿吨标准煤,人均6.12吨标准煤,每千美元消耗0.21吨标准煤。
 
再看我们国家的情况,到本世纪中叶,我国人口14亿,人均GDP达到4万美元(2017美元),考虑技术进步,能效的提高,能源结构与OECD相仿(30%煤炭,30%石油,20%天然气,20%非化石能源),我们需要70亿吨标准煤,人均5吨标准煤,每千美元消耗0.17吨标准煤。如果考虑到2050年,把非化石能源的比例提高到30%,那么一次能源消费量也要达到65亿吨标准煤。化石能源的消费量要达到45.5亿吨标准煤。我们2017年的能源消费量是44.9亿吨标准煤,其中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为38.7亿吨标准煤。
 
QQ截图20181014211055

目前的生态环境大家有目共睹,如果未来再增加近10亿吨化石能源消费量,我们的生态环境将进一步恶化。这就表明,即使我们走优化后的发达国家工业化道路,也是行不通的。
 
调整能源结构到底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呢?
 
实际上,2050年只需要35亿吨标准煤(一次能源)就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其中,非化石能源占比三分之二,可以高效的转化32亿吨标准煤的终端能源(与65亿吨标准煤转化的终端能源是一样的),这也将为全球的环境改善做出我们巨大的贡献。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 节能传媒
    加关注0
  • 最具影响力的节能产业互联网平台。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