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基础性产业,在我国,能源经济的发展一度较为缓慢,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行业发展速度相对滞后,造成了一段时期内,能源供应严重不足——无论是石油、天然气、煤炭还是电力,都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出现过或长或短的短缺时期。
21世纪以来,中国能源行业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尤其是从2002年之后,能源行业发展的速度甚至高于了我国GDP的增长。
以电力为例,2002年至2007年的五年间,中国新增发电装机规模约3.5亿千瓦,相当于建国后50多年的总和。之后的十多年,中国电力装机几乎实现了每年新增1亿千瓦的速度增长,2017底年电力装机规模已高达17.8亿千瓦,这在世界能源发展史上创造了绝无仅有的增长奇迹。而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和消费规模,同样实现了急速上扬的增长曲线。
能源行业规模的快速扩张,有力地支撑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2010年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是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中国经济发展的诉求也开始有所转向: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能源行业而言,为适应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求,能源行业转型发展变得越来越迫切。尤其是随着环境污染的逐步加重,构建一个“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已迫在眉睫。
在新的框架下,能源行业将向何处发展?未来10年或更长时间,能源产业的投资机会又在哪里?
《能源》杂志副总编辑王高峰先生最新出版的《能源2.0:中国迈向多元化时代》一书,讲述了未来能源发展的10个基本观点,值得行业研究者和投资机构做参考。
1、能源发展将进入2.0时代
能源产业由过去的追求高速度和规模扩张,向清洁和低碳化转型,能源行业将进入高质量发展的2.0阶段。未来几十年内,中国能源的消费结构将呈现煤炭、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并行的拼图时代,能源消费比例此消彼长。
2、中国能源结构糟糕,并非因为可再生能源比例过低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比例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但中国化石能源内部结构极其不合理,“一煤独大”异常明显,未来中国能源结构转型的首要任务是化石能源结构内部的调整,尤其是天然气替代煤炭不仅空间巨大,而且具有可行性。
3、天然气将成为最具潜力的“清洁能源”
天然气供应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能源转型的速度,而供应短缺又受制于上游市场与进口通道的不开放,未来天然气在一次能源结构中比例将继续上升,除了通过管道和LNG的大规模进口之外,大量储气库的建成将成为天然气季节调峰的主要手段。
4、煤炭将继续成为被抑制的对象
在中国,温室气体与污染物排放,毫无疑问煤炭是罪魁祸首,中国每年烧掉的煤炭数量是除中国之外世界所有的国家之和。以至于有欧洲国家提出,如果中国不控制煤炭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那么世界其他国家再控制都无济于事。新时代,煤必须被革命。
5、石油行业衰退的速度可能甚于煤炭
由于替代能源和交通多元化加速,石油消费将会很快见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电动汽车、燃料汽车、无人驾驶等技术的突破,石油消费可能出现断崖式下跌,持续了一百多年的石油黄金时代将戛然而止。未来有限的石油消费增量将来自于化工领域。
6、煤电行业整体低迷,大量煤电机组陷入经营困局
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入,煤电行业将出现两极分化,一部分效率高包袱轻的电厂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较多的电量,而另一部分低效电厂可能被市场淘汰。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进行调峰作业将为部分电厂提供一线生存的希望。
7、中国超低的能源利用效率令人咂舌
2017年,中国消耗了世界23%的能源,却只生产了全球16%的GDP,能源强度几乎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能源利用效率甚至低于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中国能源效率若能提高1个百分点,所节省出来的能源,相当于葡萄牙全年能源消耗总量的1.15倍,中国未来节能市场空间巨大。
8、核电走向下坡的趋势难以扭转
核电发展随着福岛核电事故的发生,进入了新一轮的低潮期。然而,随着其他替代能源的竞争力越来越强,核电发展的辉煌时期可能不会再现。尤其是在乏燃料和核电退役方面还不能得到圆满的解决之前,公众对安全性的担忧依然是制约核电发展的最大障碍。
9、风光行业草莽时期终结,平价上网时代即将来临
风电和光伏行业在中国经过几年的无序发展之后,逐步进入稳定增长期。随着技术进步,风电和光伏后补贴时代即将到来,而在平价上网时代,风光前景依然可期,尤其是光伏产业,未来可能成为煤电最有力的竞争者之一。
10、技术进步是能源转型的最大变量
新一轮的能源转型的速度来受制于技术进步的快慢,若储能、无线充电甚至核聚变技术有实质性突破,能源替代和能源变革将快速实现,传统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将在顷刻间被颠覆。
~~~~~~~~~~~~~~~~~~
本书作者对能源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诸多前瞻性判断,在能源大转型和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的当下,书中的一些观点为能源行业从业者、研究者及相关投资方提供了较为中立和客观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