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建筑”行为——绿色建筑的空间设计策略

   2019-02-22 中国节能网7460
核心提示:在当代建筑走向“绿色与可持续发展”时,技术手段正承担着先锋的角色。对于未来建筑的方向,以空间和形体塑造为特征的传统建筑学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技术与设计的搏弈

在当代建筑走向“绿色与可持续发展”时,技术手段正承担着先锋的角色。对于未来建筑的方向,以空间和形体塑造为特征的传统建筑学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我们决不能否定绿色技术对于建筑的作用,但也要清晰的看到,在仅仅依赖技术推动力的同时,解决问题的成本和负面效应也在上升;在思想缺失的环境下,单纯的技术探索能否持续的发挥其正面作用,让人担忧。

回顾历史,建筑之所以带来越来越大的能耗和环境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对人工环境的过度依赖。我们在白天开灯照明、在封闭的室内机械通风、在任何情况下乘坐电梯,习以为常。我们的欲望不断的放大,我们甚至开始在与世隔绝的庞大综合体中足不出户、在冷气逼人的空调房中穿着西装革履、在恒温恒湿的公寓中忘却春夏秋冬……

要继续这样的生活方式,我们用更复杂的手段修正已有的技术,或者用新的技术解决技术本身带来的问题。为了抵抗自然,建筑正成为越来越精密的“技术机器”,在主导话语权的西方当代建筑中,这种趋势尤为明显。

绿色的理想需要来自多个纬度的思辩,而应承担更大责任的建筑师在历史的大潮中常常处于两种状态:一是缺席状态,他们固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与节能、环境工程师自说自话、互不越界;二是身份沦陷的状态,他们在集成了各种绿色技术后,用美学手段修饰技术的烙印,虽然已开始面对问题,但承担的角色更像是“装修工程师”。

我希望找到第三种应对问题的状态!

在本文的案例和观点论述中,我们不把技术设备和构造措施作为绿色建筑的首要选择,而以空间塑造的方式,重新思考人们使用建筑的行为,重拾建筑学的价值。

2、以空间塑造引导行为的绿色设计策略

“‘建筑’行为”意指通过塑造空间引导人们在建筑中的行为,让人们在获得空间舒适感和愉悦感的同时,自发的以更健康的方式使用建筑,并自然达成低碳环保、节约能源的目标。

结合自身的实践和思考,笔者认为,在夏热冬暖地区(南方地区),以空间塑造引导行为的绿色设计方法可以提炼为以下五种策略:

2.1策略之一:“切薄”建筑——引导人们优先利用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

因建筑功能和使用效率的要求,现代建筑的体量不断加大,出现越来越多的如微型城市般的庞大综合体。对于北方建筑,或许这种体量的放大可以在同等建筑容积的情况下减少外墙面积,对于控制体形系数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对于夏热冬暖地区,因为室内外温差不大,建筑对通风散热要求高,体形系数的控制不是问题的关键,过大的进深反而成了改善建筑环境的障碍。

让建筑在一定的幅度内更薄,可以增大建筑空间与外界的接触面,更好的引导室内空气的对流、自然光的渗透,让人们优先利用自然条件满足内部的环境要求。著名建筑师杨经文在新加坡国立图书馆新楼的设计中,用一条街道将建筑“切薄”,划分为两大块,中部设计为向自然开放的中庭,从而奠定了建筑绿色设计的基础。这座建筑于2005年建成,实际能耗相比新加坡标准写字楼降低30%,被誉为杨经文生态大楼的颠峰之作。

 

 

2.1.1深圳建科大楼的设计是已经富有知名度的南方绿色建筑,获得了诸多奖项。大楼除了运用了许多技术措施,对建筑本身的思考也具有代表性。建筑标准层的平面模式是设计的核心价值所在,与杨经文的思想不谋而合。从设计之初,我们就放弃了一般高层办公楼大进深的集中平面布局,而用一个向东面的凹口空间把平面切割为南北两个板块。每个板块进深控制在15米,形成办公空间最佳的进深,楼电梯及辅助功能则独立于西北角。南北两个办公区因此获得了三面自然采光,东南风可以通畅的进入建筑内部。不管是办公区内部,还是中间的公共平台,平日里通风效果很好,即使在无风的季节,这里也比很多办公楼更加舒适。

 

建筑投入使用已有一年多的时间,事实证明,“切薄建筑”是设计中最具决定性的一步!员工们在多数情况下,自发的选择了利用自然光而不开灯、开窗通风而不开空调。相比一般建筑,中央空调在全年的使用时间被缩短了近三个月。

2.1.2深圳创业投资大厦竞赛方案同样遵循这一原理,其复杂的形式有其理性的逻辑。与建科大楼相似,建筑的标准层被切割为南北两块,核心筒及辅助功能偏于西侧。对于超高层塔建筑,以上策略并非完美,因为高耸的东侧凹口不利用塑造富有亲和力的环境,并且可能产生过大的风压。因此,我们将塔楼沿纵向切割为几段,并增加了平台层,将其分解为一个个六层左右的空中花园,让高层建筑“低层化”。随后,再让这一组组“低层建筑”左右错动,让“体量叠加”的思路形成直观、动态的视觉表达。

 

 

 

2.1.3深圳人才园办公楼的设计方案进一步诠释了这一理念。该项目位于深南大道南侧,从规划角度看,一个方形集中的主楼模式呼应了周边的建筑尺度,分散了建筑体量,是最好的选择。那么,如何在功能集中的前提下达成环境优越的目标呢?

我们拿出了一个环环相套的平面方案,每一道环都是一个办公区间,进深仅为8至12米,内部走廊只设一道。虚实相间的“环”让实体的办公区与绿化小庭院穿插布置,并向中央层层跌落,每一个办公空间都前后通透。外表庞大的建筑内部,如同被分解为一座座小房子,阳光、空气、绿色景观——小建筑的空间优势在一座大建筑中得到了体现。

 

 

 

2.1.4深圳三洋厂房改造设计方案则用同样的策略针对既有建筑进行再造,将厂房转换为高品质的办公建筑。我们首先保留了原有厂房具有历史痕迹的外观,并结合增加的功能进行形象更新。如此的策略旨在唤醒人们对建筑曾经的记忆,让建筑的生命在保留中得以延续。

为了解决原有厂房进深大、环境阴暗的问题,我们在建筑中部切出一个连贯的中庭,把两边办公空间的进深缩减至12至16米,为室内创造出相对均匀的照度条件,经模拟分析,办公区的照度平均提高了2.5倍。三个 10米高的“太阳能烟囱”从建筑中庭穿越而出,玻璃筒内的吸热装置加强了对太阳辐射热的吸收,随之升温的空气从侧面的百叶风口中流出,从而带动办公室内的空气流动。在这里,“切薄建筑”的改造策略极大的提升了办公空间的环境品质。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 绿能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