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将来最吸金的产业是什么?能源物联网啊,3000亿的产业规模你懂得

   2019-02-28 中国电力报1120
核心提示:近年来,数字化、大数据等元素在能源利用及能源管理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应用。中小型风力发电厂、热电联产,太阳能发电等分散式发电量的不断增长,迫切需要智能化的互联互通,以应对不断变化的能源需求和高效管理。
 
近年来,数字化、大数据等元素在能源利用及能源管理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应用。中小型风力发电厂、热电联产,太阳能发电等分散式发电量的不断增长,迫切需要智能化的互联互通,以应对不断变化的能源需求和高效管理。
在此契机下,物联网发展迎来历史机遇。有关资料显示,到2020年中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将达到2万亿元,其中能源物联网核心产业的规模达3000亿元以上。为了更好地推进能源互联网产业发展,9月3~5日,以“先进电力电子技术与分布式能源”为主题的2018国际能源物联网技术大会在湖南株洲举行。多位院士、专家及业内人士聚焦能源发展前沿技术,剖析能源物联网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障碍和问题,并就能源物联网在电网建设、安全管控和数据采集等领域的重要作用达成共识。
物联网将在电力领域扮演重要角色
2016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得到了新能源行业的普遍关注。《意见》提出,为促进能源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近中期将分为两个阶段推进:前期为2016~2018年,着力推进能源互联网的示范运营;后期为2019~ 2025年,着力推进能源互联网多元化、规模化发展。能源互联网近中期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确定之后,各个层面进入实质推动阶段。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能源革命与通信革命类似,需要借助物联架构,形成一个新的生态系统,从而实现能源变革,重塑人类和能源的关系。作为“信息互联网”向“价值互联网”转变的物理载体,能源物联网是继能源互联网之后更聚焦点的技术路径和未来能源实现模式,也是分布式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智慧能源系统的集成解决方案。
伴随着国家能源转型和电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分散式风电、分布式光伏和微电网等能源物联网相关产业迎来历史发展机遇。物联网技术赋予了电力设备互联互通的能力。与会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能源转型的深入,物联网在电网建设、安全管控和数据采集等方面将扮演重要角色。但在具体应用上,稳定性、可控性等相关问题还需要大量研究和验证。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荣军介绍,大电网和分布式发电系统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电网的安全性和灵活性,还能节省能耗和投入,将成为今后的趋势。“比如地铁就可以做成一个小型物联网。把电梯、通风、照明等系统设计成有机的一体,通过对地铁制动等产生的能量加以利用,可能会做到很节能。”
“能源物联网是未来大能源系统技术体系重构的变革,但当前在具体实物层面还存在一定困难。”中车株洲所总工程师冯江华表示,从学术角度来看,能源物联网建设的意义和作用毋庸置疑。但由于行业割裂、基础设施条件不成熟以及部分技术支持不足等问题存在,能源物联网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
政企携手发力能源物联网建设
就我国而言,物联网行业是政府重点扶持发展的行业之一,2010年,“物联网”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深入开展“互联网+”行动,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广泛应用,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传统产业深刻重塑。
作为此次论坛的举办地———“工业之城”株洲坚持国家战略方向指引、紧跟产业发展趋势,不断健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重点培育扶持了以中车株洲所为代表的一批具有良好基础及技术领先优势的相关企业。
在株洲能源与交通装备制造产业版图中,中车株洲所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一极。多年来,依托轨道交通核心技术,株洲所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围绕能源的生产、转换、传输、控制、储存,开展创新驱动,形成从器件、装置、互联到系统四个层面的创新技术和产品体系。
目前,株洲所已形成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电力电子器件及变流技术、能量路由器、储能技术及装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主的能源物联网产业集群,并在株洲鼓励及大力支持多能互补智能微网、增量配网、综合能源示范项目建设,成立产学研智能工程研究中心,加大创新力度,加强产品及技术应用推广,着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切实促进能源物联网相关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能源物联网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株洲所要有所作为的话,必须结合已经开拓的产业领域,利用我们在产业领域的积累、认识及资源进行新的探索。”冯江华表示。
记者了解到,未来,株洲所将从产业的横向拓展与纵向融合上发力,联合外部高校、政府、企业等单位,致力于探索冷热电联供、燃气轮机、余热利用、步行发电等能源物联网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技术,打造示范应用树立行业影响力,同时通过对商业运营模式的探索,加快能源物联网系统的工程化推广,从而推动企业的产业拓展和能源产业的转型升级。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 绿能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