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绿色智能交通运输体系是城市繁荣的前提
“要想富先修路”,改革开放后我国一些地方的快速发展是从修路起步的;而“先有车还是先有路”,是一直存在争论的话题。无论如何,千古百业兴,交通要先行。交通是经济命脉、社会基石、民生要义,维系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对城市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纵观古今中外城市发展史,可以发现:在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等大河流域,水运促成了城市的兴起和文明萌芽的出现,近代工业革命后铁路交通促进城镇迅速崛起,现代高速公路加快了沿线地区城市化进程,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带动了现代城市群的连片。换言之,交通既是城市的重要纽带,也是城市发展所必需的生产、生活要素流通的重要途径,进而带来城市发展的活力。
另一方面,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不仅要消费大量的油品(这是我国稀缺的资源),还要排放大量的尾气,污染了城市空气(汽车尾气是部分城市雾霾污染重的源头之一);堵车也成为城市管理者“头疼”的事情。堵车,“城市病”的标志性特征,不仅在我国大城市已呈常态化,中小城市也出现了不可忽视的苗头,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汽车行驶速度下降、人均通勤时间延长、交通事故增多、空气污染加重等,不仅影响城市功能的发挥,还影响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甚至影响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
从长远看,随着经济发展,家庭购买力增强,家庭汽车拥有量仍将增长,导致人流和车流密度的大幅提高。如果城市规划布局不合理,交通运输体系不完善,无论是对城市吸引力还是居民生活,都将产生负面影响。只有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创新城市发展模式,加快现代交通体系建设,让交通运输体系智能起来,才能为城市发展畅通血脉、提供动力。
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应借鉴成熟经验和做法
国际上不乏城市迅速发展,人口密度、机动车保有量很高又能做到交通畅通的例子,如东京、新加坡、斯德哥尔摩等。因此,要充分借鉴交通治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拓展思路,创新办法,以绿色智能的交通运输体系支撑雄安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东京的公共交通分担率居于世界首位,畅通的公共交通网络是经济活动的重要支撑。一方面,东京路网非常稠密,道路面积、数量、结构等共同支撑了道路的高效利用;包括港口、道路、机场等在内的交通建设用地,占日本国土面积3.5%,超过3.0%的住宅用地占比。东京的交通用地面积占市区面积的11.1%,23个市区交通用地占比高达16.29%。与“堵车就拓宽路”以增加交通流量的传统做法不同,东京路网更密,同样的道路面积能通过的车流量更大;将更多的住宅、商店、学校等人流密集的住区与道路连通,显著提高了道路资源利用率。与此同时,东京是以轨道交通为主导的国际大都市,也是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最为协调的城市之一。东京的居民区和商业区沿着辐射状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发展,在轨道交通枢纽站附近发展形成城市副中心。以新宿为例,新宿是东京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10余条轨道交通线路在此汇集;周边云集了以东京都厅为代表的政府机关、大公司总部、全国性的经济管理机构以及各大著名百货商店、歌舞伎町等商业娱乐设施,200余个出入口与周边建筑相通,日均客流量超过300万人次,实现了交通和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新加坡也以交通便捷著称。新加坡是亚洲著名的花园城市,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球宜居城市,十次当选亚洲最适宜居住的城市。新加坡奉行公共交通优先原则。一方面,通过电子收费系统限制公交车以外的车辆在高峰时进入闹市区,并实行年度汽车限购政策,防止车辆快速增长。另一方面,重点打造区域性的公共交通网络;建设了贯穿全国的地铁、轻轨系统和陆上公交汽车网络系统,实现一体化的交通换乘体系,通过GPS自动调动系统提高出租车效率,有效保证了市民的出行。此外,通过土地利用和公共交通规划的整合,明确土地利用的高密度积聚发展,确保高度积聚区通过交通网络与中心区域实现密切联系。
瑞典斯德哥尔摩是全球智能交通的典范。通过运用技术化手段和征收“道路拥堵税”政策的有机结合,不仅有效解决了高峰期繁忙路段的拥堵问题,还为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提供了协同解决方案。具体而言,在交通道路上设置控制站,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的射频识别(RFID)及激光等高新技术,自动识别进入市中心的车辆,并自动对注册车辆收税。引入IBM的流计算平台,采集分析车辆位置信息,为城区内同行车辆提供回避拥堵路线的服务。高效的交通基础设施,迅速的交通信息传递、便捷的收费系统以及基于用户需求,聚焦气候变化、环境影响、安全出行需求的全方位解决方案,让其成为全球智能交通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