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北京3月6日讯(川网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记者 李慧颖 何苑菁 胡旭阳摄影报道)3月5日上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在2019年重点工作任务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仍然繁重。要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聚焦打赢蓝天保卫战等重点任务。2019年政府工作任务包括因地制宜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江经济带发展要坚持上中下游协同,打造高质量发展经济带。大力发展蓝色经济、绿色经济。2019年,建设美丽四川,四川将怎么干?
“五个精准”坚决打好四川污染防治攻坚战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厅长于会文接受四川新闻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先是要坚决打好四川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八大标志性战役。包括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饮用水源地问题整治攻坚战、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攻坚战、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散乱污企业整治攻坚战。
“去年我们摸索出了一整套管用的招法措施。”于会文说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进则退,我们既要吃好‘国药’,还要用好‘川方’。”
在他看来,成都平原生态问题改善比较大,川南四市就显得慢了,问题就变得突出。“所以2019年我们把川南地区和成都平原的大气治理一并列为全省生态环境保护的一号工程。把二级支流涪江、渠江和一级支流沱江、岷江一起作为水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
于会文认为,要打好八大战役,关键要做到“五个精准”。即精准靶向,找准症结,抓住关键,突破重点和难点。精准施策,开准药方,对症治疗。“比如在应对重污染天气过程中,动态调整污染源清单,确保缩时降峰更加精准。”精准打击,建立天地空一体化的生态环境信息化网络,不间断地开展明查暗访,让偷排漏排的企业从明目张胆,到提心吊胆直至闻风丧胆。以及精准履职、精准服务。帮助企业提高污染防治水平,少走弯路,坚决防止“一刀切”。
“我们还要在全国率先建立污染防治重点县‘一对一’结对攻坚机制,由生态环境部门牵头,联合相关单位对重点县‘一对一’解剖,攻坚突出环境问题。”于会文透露。
让全川9100万人民喝上干净水 守好长江第一道岗
四川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中地位重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长江经济带发展要坚持上中下游协同,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经济带。于会文透露,四川将继续严控在长江沿岸地区新建石油化工和煤化工项目,对存在违法违规排污问题的化工企业、废水超标排放的化工园区限期整改。迁建、拆除或关闭其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内的规模以下入河排污口。加快推进固体废物、港口和船舶污染治理等多项举措。“不仅让全川9100万人民喝上干净水,还要始终守好长江第一道岗,确保一江清水浩荡向东流。”
关于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四川省委、省政府明确将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作为“八大战役”之一,细化了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的规划图、路线图和作战图。今年要围绕长江经济带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协同推进生态修复、资源保护、污染治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将重点在长江保护修复方面重点开展八个专项行动,即开展劣Ⅴ类水体整治、入河排污口整治、“三磷”排查整治、“绿盾自然保护区”专项行动、“清废”专项整治、饮用水源地集中整治、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省级以上工业园区整治等,并采取定期调度和不定期抽查及时掌握各地推进情况,对工作不力、进度缓慢的地方采取问题移交、通报、约谈等方式倒逼工作落实。
加快自然保护区优化调整 形成生态文化旅游“一体化”
今年两会,于会文代表带来的多个建议中,提出了《关于加快自然保护区优化调整的建议》。
自然保护区在涵养水源、保持土壤、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和保护珍稀特有物种资源、典型生态系统及珍贵自然遗迹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四川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共建成自然保护区166个(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95个),总面积8.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幅员面积的17.1%,以大熊猫、川金丝猴、大鲵、攀枝花苏铁为代表的一批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当前,自然保护区仍存在一些需要引起高度关注的问题。”于会文建议,加快推进自然保护区优化调整,对新发现的符合自然保护区建立条件的,应科学新建一批自然保护区;建议国家主管部门抓紧拟定各类自然保护地规划和相关国家标准,加强自然保护地科学管理;建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工作的领导,做到分类施策、动真碰硬、守土尽责。同时,充分挖掘生态文化旅游潜力,着力做好自然保护区问题整改和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这篇大文章,做大做强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据于会文透露,今年,四川将完成7个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禁捕。
推动生态环保信息化建设 解决“信息孤岛”
除了长江生态屏障保护、自然保护区的优化调整,今年,于会文也将目光放在了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方面。“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与信息化建设的有机结合,是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有效手段,能够实现环境信息采集、传输和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促使生态环境监督管理从人海战术向智慧战术转变,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见转变,从经验判断向科学决策转变。”于会文表示,建议国家加快推进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林业草原、水利、农业、气象等部门之间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共享机制,解决部门之间“信息孤岛”的问题,最终实现生态环境信息一平台管理、一张图服务、一本账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