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够狠!特斯拉祭出“大杀器” 直刺国内新能源“后补贴之殇”

   2019-03-11 中国节能网10180
核心提示:随着国家财政补贴的逐渐退坡,新能源汽车产业界的成本压力山大。众所周知,动力电池系统的成本占到了新能源汽车总成本的40%左右,但目前国内的电池价格降幅还远远不够。
 
随着国家财政补贴的逐渐退坡,新能源汽车产业界的成本压力山大。众所周知,动力电池系统的成本占到了新能源汽车总成本的40%左右,但目前国内的电池价格降幅还远远不够。
以国内龙头企业宁德时代为例,其在财报中提到公司电芯对外的销售价格依然高达1.2元/瓦时,而松下为特斯拉Model 3供应的电芯价格已经降到了0.8元/瓦时,差距相当明显。宁德时代尚且如此,其他电池厂商成本控制力也可想而知。
 
补贴退坡:涨价还是不涨?
 
财政补贴还没有完全退坡,特斯拉已开始下手进攻了。装弹药,“打”!
 
降价!在超级工厂落户上海之后,特斯拉又有大动作。前不久特斯拉官方宣布,全系车型大幅调价,其中Model 3降价2.6万元-4.4万元,Model S降价1.13万元-27.75万元,Model X降价高达17.45万元-34.11万元。
 
够狠!这“一枪”让国内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企业为之一颤,“兵临城下”,要来的终究还是来了。
 
对于特斯拉的大幅度降价,蔚来汽车创始人兼董事长李斌表示, “从长期来讲,降价不是我们扩大市场的策略,我们会通过服务的创新增加用户忠诚度和满意度。”当然降不降价都是车企自己的权利,但面对财政补贴退坡的成本压力,蔚来是否会涨价就不得而知了。不过,终于有车企顶不住了。
 
造车新势力小鹏汽车此前宣布,旗下电动汽车G3涨价!小鹏汽车G3获综合补贴后,悦享版价格为15.58万元,智享版价格17.78万元,而尊享版则达19.98万元。其中最大涨幅3.4万元。
 
不过涨价这条路走起来似乎不太顺畅。本来新能源车即使在获补贴后对传统燃油车的价格优势也并不明显,你居然还涨价!“No zuo no die”。对此,有网友的调侃是:别说涨3.4万,就是涨34万关老子屁事,老子还就不买了。
 
看见没,涨价,消费者是不愿意买单的。更何况还有降价的,人家的性能还比你好。这实在是太尴尬。
 
电池降价:空间有限
 
话说回来,国内的新能源车企不敢降价,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动力电池的成本太高。其实,车企一直在向动力电池企业施压,但是,国内动力电池厂商的出货价格下降空间和速度如何呢?
 
“在我们和车企的接洽中,部分车企要求2019年动力电池再降价40%,意味着车企把降成本的压力全部推给了电池厂。今年原材料的价格开始松动,但动力电池降价空间依然有限。”某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负责人表示。
 
“动力电池价格还会继续下降,但降的幅度不会再像2017、2018年那么大。”远东福斯特副总经理杨闯向电池中国网表示,“车企希望2019年动力电池成本再下降20%,我认为这不现实,2019年动力电池价格降幅应该在10%左右,是个合理值,下降空间会有限。”
 
不管是要求降40%还是20%,可以看出车企降成本的需求十分迫切。但是电池企业肯定会尽力维持自己的节奏,宁德时代副董事长黄世霖表示,到2020年时,动力电池生产成本会低于1元/瓦时。这个和国家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到的“我国到2020年动力电池成本降至1元/瓦时以下”同步。
 
日韩企业:野兽凶猛
 
但是,这个降价速度实在还是跟不上节奏。这种降价速度不仅远远落后于松下,就是相较日韩其他企业,在价格降幅上也差了一大截。
 
数据显示,日韩企业的电池价格已经从2010年的0.6-0.8美元/瓦时(约合人民币3.9-5.2元/瓦时)降至2018年年初的0.15-0.2美元/瓦时(约合人民币0.98-1.3元/瓦时)。根据瑞士银行UBS的研究报告推算,到2019年应该普遍低于1元/瓦时。
 
而日韩电池企业向来有“以低价倾销”占领市场的传统。早在几年前,日韩电池企业像“野兽”般冲进中国市场时,就使用过这种策略。
 
当时,国内自主品牌动力电池系统出厂价格还普遍处于2.5元-3元/瓦时时的水平,LG化学、三星SDI这些拥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开始亏本甩卖,把三元电池系统价格直接降到约1元/瓦时出货。虽然这样会造成利润微博甚至亏损,但是能够以“物美价廉”迅速占领市场。最后,因为中国政府的补贴政策和“白名单”等因素退出中国市场,国内电池企业得以喘息。
 
如今,这些日韩企业又要卷土重来了。
 
在补贴退坡压力下,如果国内电池企业价格迟迟降不下来,国内汽车企业或许会转向日韩企业怀抱!
 
据电池中国网了解,截至2018年年底,韩国LG化学、三星SDI和SKI三家电池企业,已累计在中国投资超过300亿元人民币,并把各自企业最大的电池生产基地放在中国,产能布局超过50G瓦时。有业内机构预测,国内中小电池企业将会大面积被淘汰,届时25%-30%的市场空间将被日韩企业所占据。
 
狭路相逢勇者胜。面对特斯拉和日韩电池企业的步步紧逼,或许,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所说,通过这么“一搅和”,说不定有更多国内企业会在倒逼下“长本事”呢。我们拭目以待吧!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 绿能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