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兴,则天下安;农业衰,则社稷危,稳定地解决我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746万亩农业节水项目,节约用水5.62亿立方米,2018年应用节水麦品种及其配套节水技术的推广,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可谓喜人。作为河北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农业项目的一部分,不仅节约了水资源,还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综合治理模式,为农业科学种植,走节水高效、绿色生态、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增添了前进的动力。
人多地少水缺、自然灾害频繁,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民追求高产的大水、大肥种植习惯一成不变,农业发展面临的耕地和淡水资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发展节水农业,推广节水品种,普及节水技术,对解决水资源短缺、保证粮食安全、促进生态建设及发展农业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河北省在探索节水农业时,依靠科技的力量、系统的总结,大力探索节水农业。不仅在地下水超采的小麦种植区推广节水品种,还配套技术推广,探索旱作雨养种植模式,并因地制宜,实施季节性休耕,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降水,最高效率地利用淡水资源,逐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经验,形成系统化、科学化的综合节水技术,为水资源合理使用、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农民持续增收趟出一条可复制的改革新路。
综合节水治理模式要实现大规模推广,任重而道远。营造群策群治的良好氛围,如何统一广大干部、农民群众的思想认识,提高农民水患意识、农田节水意识、农业生态保护意识,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和新型经营主体自觉投入到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作中,努力把农田节约用水变成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是关键一步。
推进节水农业,无疑是找到了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病根”,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重要的一战。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中,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应是“节水农业”不断“复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