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农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
如何让农村这片希望的田野绽放出光彩,不少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针对农村环境治理建言献策。
扼住农业面源污染源头
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而在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中,农业面源污染一直是痛点之一。
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全部排放量的50%左右,其中化学需氧量占44%、总氮占57%、总磷占67%。据有关部门测算,全国每年产生畜禽粪污约38亿吨,综合利用率只有60%;每年产生秸秆近9亿吨,有18%未得到综合利用;每年使用农膜200多万吨,当季回收率不足2/3。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荣昌区委书记曹清尧今年提交了关于加大国家对长江上游地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投入的建议。他在报告中提到这样一组数据:每年长江上游地区畜禽养殖产生粪污约10亿吨,目前,国家支持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在长江上游地区不足10个。
曹清尧在建议中提出,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在长江上游区县实现全覆盖。同时,加大对长江上游地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科技研发投入。做好有机肥加工和农田施用消纳的设备的研究应用和推广,研究集成一批控源减排、清洁生产、高效堆肥、沼液沼渣综合利用等先进技术,提高新技术的推广效率。
治理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就要从源头加以控制,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2017年,我国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为37.8%,农药利用率为38.8%,化肥农药零增长提前3年实现。然而,由零增长提升为负增长路还很长,技术创新瓶颈亟待突破。
“依托科技全面提升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水平,尽快制定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积极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制化。”全国政协常委、河北省政协副主席边发吉认为,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广化肥农药技术,提高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利用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厅长于会文也谈到了四川农村面源污染整治工作。他表示,四川是农业大省,禁养区、非禁养区、规模以上养殖要分类进行整治。“目前禁养区里面的,我们基本都取缔了。有些在非禁养区里面的散户养殖,基本上没有环保措施,所以这两年我们还是要加大力度,把化肥农药和畜禽粪污的问题解决好。”于会文说。
令人欣慰的是,去年底,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指导意见》,给出了时间表:到 2020 年,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同时要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提高到 75%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提高到 95%以上,大型养殖场2019年底前达到100%。
农村环境整治仍需加力
“要进一步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推动广大农村呈现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的全新面貌。”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荆门市市长孙兵提交了《关于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建议》。
2018年,荆门市实施以“垃圾全收集、污水全处理、厕所全覆盖、荒坡全绿化”为目标的重大生态工程。截至2018年底,全市建改农村户厕17.5万户,配套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无动力或微动力处理设施,在全省率先实现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新建乡镇垃圾转运站49座。
但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深入推进,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孙兵介绍说:“荆门去年共投入3.02亿元用于‘厕所革命’,投入1.3亿元用于城乡垃圾处理,今年还将完成19万户农村厕所改造,财政资金压力很大。”孙兵表示,下一步将鼓励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或者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甘肃省从2013年即启动了以“千村美丽、万村整洁、水路房全覆盖”为主要内容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行动。截至2018年底,全省基本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900个,市县级美丽乡村1705个,“万村整洁村”9109个。
全国人大代表、甘南州副州长、迭部县委书记仁青东珠表示,尽管甘肃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离中央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很大的差距,最主要的原因是缺少足够的资金建设和运行农村污染治理设施。
资金是困扰农村环境整治的一个难点。目前,全国仍有78%的建制村没有污水处理设施,近30%的建制村没有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设施。专家预测,仅全面完成农村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就需投入3500亿元左右,目前仍存在很大缺口。
“建设美丽乡村应把垃圾治理作为重要突破口,在农村推进‘垃圾革命’和‘洗衣革命’,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全国人大代表、康恩贝集团董事长胡季强认为,应遵循农民可接受、财力可承受、面上可推广、长期可持续等原则,推广垃圾分类试点,从源头分类、终端处理、回收利用、制度保障等方面提升水平,确保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长效开展。
探索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以前山东省曹县磐石街道五里墩村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五里墩呀五里墩,地穷人穷扎穷根。”如今的五里墩,昔日的盐碱地成了有机草场,养牛场的牛吃着有机饲草,养牛粪污被用来还田,形成了一条绿色产业链条。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曹县磐石街道五里墩村党支部书记王银香说,农业产业链拉长了,附加值也提高了。她自豪地说:“这是中国第一、世界领先的有机循环产业链。”
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发展生态农业,不仅可以解决困扰农村农业污染治理的资金问题,还可以实现循环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成为很多地方探索的乡村振兴新路。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村民徐淙祥是一个种粮大户。他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出了进一步加强生态食材基地建设的建议。徐淙祥说,生态、绿色、高效农业代表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2016年安徽新河湾农业公司的山羊、红薯、小麦获得了安徽首批生态原产地品牌,公司利用中医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把甘薯和小麦秸秆通过山羊养殖过腹还田,既避免了秸秆燃烧对环境的污染,又提供了肥料等生态产品,促进了农业的绿色生态循环发展。“建设生态食材基地为我国乡村振兴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