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信息化让数据“活”起来

   2019-03-21 中国节能网890
核心提示:“咱们不能一见它就头痛,我就越看越亲切,越看越喜欢。”云南省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省普查办”)信息组组长唐浩淞指了指电脑屏幕上复杂的数据和表格笑着对身旁的同事说。一直笼罩在加班紧张忙碌气氛中的办公室,此刻才有了一丝轻松的氛围。
 “咱们不能一见它就头痛,我就越看越亲切,越看越喜欢。”云南省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省普查办”)信息组组长唐浩淞指了指电脑屏幕上复杂的数据和表格笑着对身旁的同事说。一直笼罩在加班紧张忙碌气氛中的办公室,此刻才有了一丝轻松的氛围。
与浩如烟海的数据打交道,曾令省普查办的工作人员头痛不已。“普查数据庞大又复杂,一不小心就能把人给淹没。”省普查办技术组副组长易玉敏接过唐浩淞的话茬,“以前大家对数据真是又爱又恨,但现在情况可不一样,在大家的努力下污染源普查实现了信息化。”
据了解,云南省自主研发的系统可以实现数据无障碍流转,具备在线分配、跨区域流转、在线清查、在线审核、数据一键汇总、电子档案在线生成等功能。唐浩淞告诉记者:“信息化中的技术架构使各级普查机构从繁重的数据工作中解放出来,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如何让数据“活”起来?
这还得从信息组与技术组无数次的沟通合作说起。
“在接到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任务后,省普查办高度重视,建立了以信息化手段为核心、技术组及信息组联合办公的工作方案。”唐浩淞介绍,省普查办多次召集信息组与各技术组研究建设包括清查系统、离线坐标采集APP、进度调度系统、数据质控系统及答疑系统等一整套服务于全省污染源普查工作的信息系统。
让数据“活”起来,复杂的基础性工作就是挡在眼前的头一座“大山”。污染源普查各阶段存在不同的问题,技术组需要将问题收集起来,完成普通语言至数字语言的翻译,接着信息组才能将数字语言软件化,这样技术要求与信息化运用的无缝对接才得以实现。
翻过收集问题这座“山”,但离让数据“活”起来还有一定距离。
“确定开发思路,啃下硬骨头,仅前期研讨,专家组就加班加点干了一个多星期。”易玉敏告诉记者,拿清查系统来说,省级技术团队在国家布置清查任务之初就确定了对全省清查名录信息进行划分、对人员进行统一初始化的工作思路,通过建立标准数据库,构建多上多下的数据流转流程,开展全过程质控的软件开发。
开发思路指明了方向,具体落实也让技术组与信息组的同事丝毫不敢懈怠。“我们细致梳理,反复研讨,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预判,围绕易错点形成了覆盖60张报表的1839个强制审核规则。”易玉敏回忆起系统上线试用的情景,“心里可真紧张,就像面临一场考试。我对自己和大家的工作是自信的,但又忐忑不安担心哪里会出问题。”
最终的效果让大家满意。易玉敏拿出了一组数据证实:“仅入户调查阶段,数据质控系统就扫描各项指标12.96亿次,形成质控结果记录4200余万条,发现指标错误数91.96万个。农业源数据错误率由46.6%下降到3.1%,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数据错误率由80.5%下降到1.5%,移动源数据错误率由28.6%下降到1.4%。”
信息化把机构、人员及普查对象等紧密串联在一起
系统开发没有一劳永逸,随着需求的变化,系统也要不断完善更新。
“我们的做法是把软件开发工程师分配到各地的工作群里,让基层的需求与开发者直接碰撞。”唐浩凇告诉记者,“随基层的需求而变,系统才能将作用发挥到最佳。在清查数据采集入库阶段,有一次我们发现大量基层工作人员凌晨还在填报数据,升级系统运维保障组和机房运维保障组也立即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全天候保障系统稳定运行。”
“普查工作更多地要靠普查员挨家挨户地进行核查,信息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基层,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云南省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办公室主任、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杨永宏介绍道,“通过信息化,普查机构、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以及普查对象等被紧密串联在一起。省普查办服务全局,提前谋划,把基层服务好,污染源普查这盘棋就下‘活’了。”
与数据打交道,丝毫都不能松懈。就在记者采访结束时,省普查办公室里,技术组与信息组正热火朝天地研讨新的质控模块开发问题……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 绿能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