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节能减排不靠命令靠市场 全国碳交易2016年“江湖一统” 各地角逐暗流涌动

   2014-09-09 中国节能网1800
核心提示:9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15年的试点地区全面完成现有排污单位的排污权核定。而距此5天前举行的“2014年中国低碳发展战略高级别研讨会”上,国家发改委应对
资源环境领域市场化改革再推进一步。

9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15年的试点地区全面完成现有排污单位的排污权核定。而距此5天前举行的“2014年中国低碳发展战略高级别研讨会”上,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孙翠华透露,全国统一碳市场计划于2016年运行。

此前国务院公布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在24个主要指标中,仅有4项指标未能完成,且全部集中在节能减排领域。

环境保护部总量司副司长黄小赠表示,市场化的产权交易已经成为国际节能减排的主流方式,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倒逼企业节能减排,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倒逼企业结构升级。

“在7个省市进行试点,就是看哪种交易模式在中国更能有效实行。”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院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即是,配额如何发放才算合理、公平。”


据孙翠华在“2014年中国低碳发展战略高级别研讨会”上称,由发改委牵头的《中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草案已经制定完成,明确了全国碳排放交易的顶层设计,其中制定出了排放配额总量、分配制度、交易登记注册系统、市场监管和调节机制等。

据了解,发改委在排放总量和可排放配额上,正在进行数据摸底,后续将在全国范围内出台重点行业企业温室企业核算与报告指南,摸清企业碳排放情况,为全国市场在配额总量统计进行铺路。

孙翠华透露,《中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计划在11月上报国务院和中央改革领导小组,预计到2016年,全国统一的碳市场将有望建成运行。

自《京都议定书》第一期承诺在2012年年底到期之后,中国不承担减排义务的局面一去不复返。期间,中国的碳交易市场也发生着一轮巨变——由此前主要作为出售方参与的CDM(清洁发展机制),被以企业为主的多主体碳排放权交易取代。这成为推进碳市场建设的重要理由。

2013年以来,中国先后在深圳、上海、北京、广东、天津、湖北、重庆七省市实施碳排放交易试点。随着试点的全面上线,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的建设正在提速中。

不过在记者的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直言,建设全国统一的碳市场仍然存在诸多难题。

“其实说到底,主要就是配额怎么分配的问题。”广州绿石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一位业务总监告诉记者,碳排放交易权分配相当于股票的一级市场。一级市场如果都不合理,二级交易市场必然难发挥其作用。

据他称,在自己和交易所以及一些企业交流后发现,大多交易所目前存在碳交易配额超发的现象,一些没有较大减排压力的企业反而获得较多的配额,相反不利于减排的实现。另一方面,为了达到减排目的,在配额上应呈现出一个递减的趋势。所以,如何制定出一个统一的标准,仍较为困难。

同样存在疑问的,还有全国市场的配额分配模式将会是什么?据了解,目前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地区的分配模式主要特征是,绝大多数以免费配额为主,排放方法采用历史法、基准法以及拍卖。全国性市场又将如何分配,目前仍尚无定数。

不仅如此,在全国碳市场中,除了企业之外,是否还会引入个人、基金、证券公司、银行等多重市场参与主体也值得关注。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总经理林健近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已有全国前五位的证券公司、银行、大型制造业企业等已意欲加入上海碳市。

倒逼企业自发减排

“碳排放权交易的目标实际上并不是交易,而是要回归到减排上。”何建坤告诉记者,这也是北京、上海两个市场不开放给个人交易的主要原因。

“2011~2013年部分指标完成情况落后于时间进度要求,形势十分严峻。”国务院在今年5月发布的《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中,这样表述目前的减排形势。

6项约束性指标中,单位GDP能耗和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率前三年分别只完成五年总任务的54%和20%,与60%的进度要求还有明显差距。要实现“十二五”目标,国务院提出,2014~2015年,单位GDP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逐年下降3.9%、2%、2%、2%、5%以上,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两年分别下降4%、3.5%以上。

碳交易的倒逼机制通俗地举个例子,比如给了一家电力企业100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配额,如果企业当年只排放了80万吨,剩余的20万吨就可以拿到交易所去卖;如果当年企业排放了130万吨,不足的30万吨就要在市场上购买。而如果企业不履行,就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由于有了可预期的经济收益,企业在环保设备改造等方面将得到积极激励,由此客观上碳交易市场的行程将有助于倒逼企业进行减排升级。

“按照我的理解,碳排放交易就是倒逼企业自发做减排的机制。”碳排放交易网分析师张晓告诉记者,相对于排污权交易,碳排放交易因为有统一的标准、可以计量。

目前,中国的碳排放交易总量已经排在世界第一。按照中国此前作出的承诺,到2020年,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40%~45%。在“十二五”期间,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源强度降低16%、碳排放强度下降17%。

实际上,减排压力不仅存在于国家层面,也同样下移到地方层面。

陕西省政府一位官员告诉记者,在8月中旬,国家发改委刚刚下发文件,经将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降低指标的完成情况,纳入到经济发展评价体系和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中,2014年将第一次展开考核。

“实际上陕西是一个能源大省,也是一个高耗能大省,要有效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并非易事。”上述官员称,目前陕西省“十二五”节能减排的完成进度只有62 %左右,为全国倒数第六位。

市场和政府界限渐明鼓励创新

2013年6月18日,深圳碳交易所鸣锣后,上海、北京、广东、天津四个碳交易所都先后运行上线,随后在今年上半年,湖北碳交易所和重庆碳交易所也挂牌成立。

记者在查阅了上述碳交易所资料后发现,全国7个碳交易试点地区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的配额总量达到约12亿吨,控排企业约纳入2000余家,成为继欧盟之后的第二大碳交易体系。由于多数碳交易所处在微利、亏损在状态下、运营资金压力巨大,各类平台之间的竞争也逐渐激烈。

5月12日,中广核有限公司和深圳碳交易所联合发布10亿元的中期票据。该票据浮动利率与碳收益率挂钩,这是中国第一单“碳债券”。这也被认为是国内碳交易市场的突破性创新。

“深圳碳交易所的一个特点是,其盘子比较小、负担少、跑得快。”北京一家碳交易中介公司副总告诉记者,正因如此,深圳碳交易所相对其他交易所更为活跃,各种创新也走在最前面。

未来这类创新或因为市场和政府之间职责界限的确定而更加活跃。

孙翠华表示,制定中的《中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将明确国家和地方主管部门、排放企业、核查机构、交易机构等参与方的职责。

目前,试点地区都将发展成为国家级的碳交易市场作为一项重要目标,呈现出“跑马圈地”的竞争态势。

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总裁陈海鸥曾对外称,目前深圳碳交易所做的努力和探索都是为国家未来建设全国性市场做准备,在试点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都将报告给国家主管部门,为更高层的决策提供基础支撑。

尽管深圳碳交易所有很多的优势,但全国统一的碳交易所是否会放在深圳也存在疑问。相对而言,北京由于是政策的发布地,而且有众多央企聚集,所以也有可能将北京打造为一个全国市场。再比如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碳交易所也有可能放在北京。

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碳金融实验室负责人陈波曾撰文称,后期碳交易所面临着两个转型机会,一是发展为地方拍卖平台,二是转型为碳金融服务机构。转型的关键是大胆采用拍卖,建立一级市场,探索符合本区域的拍卖收入使用机制,设立区域碳基金,与国家级气候基金形成合作体系,推动碳交易一级市场的金融化发展。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