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南北船重组倒计时 国家牵头新建海工装备平台公司

   2019-03-24 中国节能网4730
核心提示: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船集团,俗称南船)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船重工,俗称北船)的战略性重组事宜,正在按程序推动中。
 酝酿多年的南北船战略性重组,有望在2019年迎来实质性进展。
经济观察报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船集团,俗称南船)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船重工,俗称北船)的战略性重组事宜,正在按程序推动中。
一名接近上述战略性重组事宜的人士表示,企业正在调整重组方案,大概在2019年下半年,最新的重组方案将由国资委上报深改委(中国共产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如果进展顺利,这项工作今年年内有望完成。
事实上,这项传闻已久的战略性重组事宜,早在2014年,中国南车换股吸收北车进行合并(南北车重组)时,就有过酝酿,相关的讨论方案亦早有准备。
2019年两会期间,国务院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公开表态:"积极稳妥推进船舶等领域企业战略性重组,持续推动海工装备等领域专业化整合。"
上述整合融合思路公布之后的一周内,中船重工党组书记、董事长胡问鸣一行便与中船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雷凡培举行座谈,共商"扩大合作"细项。
更多的行业整合迹象正在显现。
与船舶行业绑定在一起的海工装备领域,近期也在紧密推动资源整合。
经济观察报获悉,一家由国家层面牵头推动的海工装备资产平台公司已经完成注册,平台公司背后的股东绝大多数为国企,专门用来处理行业内债务问题和产能过剩等问题。
不过,截至发稿,国资委并未对重组方案的操作细则给出官方答复。
重组
在南北船方案欲上报之前,2018年监管层便对这两家企业的战略性重组展开过一轮讨论。
2019年3月14日,中船集团与中船重工专门围绕"共同服务国家战略,就进一步加强沟通交流、扩大合作范围、促进优势互补,携手推动我国船舶工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并达成广泛共识"。
在此之前,南北船已经完成过不止一次管理层互调。继2015年3月,时任中船集团董事长胡问鸣调任中船重工董事长、党组书记,中船重工副总经理董强则调任中船集团董事长之后,2018年,两大集团再次迎来领导层互调。
根据2018年6月26日国资委官方消息,当天中船集团有限公司召开领导班子扩大会议。受中央组织部领导委托,中央组织部有关干部局负责人宣布了中央关于中船集团总经理任职的决定:杨金成任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免去其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职务。相关职务任免按有关法律和章程办理。
发端于上世纪90年代的南北船,同时成立于1999年7月1日,二者各有分工不同,中船重工偏军工生产,中船集团民品居多。
中船集团在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所属部门企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后,中船重工则是国家授权投资机构,相对更侧重资本运作事宜,是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资产经营主体,主要从事海洋装备产业、动力与机电装备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生产性现代服务业的研发生产等。
数据统计显示,2019年1-2月份,国际航运市场震荡下行,散货船市场跌幅明显,全球新船订单量大幅减少。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订单量和手持船舶订单量同比下降。重点监测企业工业总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同比下降,降幅收窄。随着行业发展的推动,化解过剩产能和加快重组整合已显得愈发必要。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推进船舶企业战略性重组"的高层表态,为南北船重组合并再添一份预期。
详细来看,按照国务院国资委的规划,2019年将"深入推进整合融合,不断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积极稳妥推进装备制造、船舶、化工等领域企业战略性重组。组建国家石油天然气官网公司,实现灌输和销售分开。持续推动电力、有色金属、钢铁、海工装备、环保、免税品等领域专业化整合。"
国资委研究中心王绛表示,当前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如果未来南北船成功重组,将有效减少同业竞争,提高国内造船业的市场集中度。也有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由数量向质量转型,更有利于军民融合发展。
对于重组的具体操作路径上,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表示,未来究竟是将相关资产、资源放在一起,避免同业竞争,还是采用其他重组路径,都需要进一步探讨。他说:"从目前趋势看,专业化重组及板块重组的可能性似乎要更大些。"
不过截至发稿,国资委官方并未对此消息给出正面回复。一名船舶企业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表示,虽然官方还没有正式发声,但从很多迹象上,能够看得出来重组的脉络,包括双方高层的互换,这些可以理解是在为重组做前期准备,不过现在还未对外公布,细节不宜过早透露。
平台
其实不断做出调整的不仅仅是南北船,与其紧密相关的海工装备领域也在显示出行业资源调整的迹象。
一名海工装备领域企业人士表示,船舶与海工装备很难严格区分,从央企现有的情况看,做海工的会做船舶,做船舶的也会做海工,业务发展呈现综合化的态势。
他说:"企业追求的是市场,如果海工领域遇阻,企业不可能等着,当然有船舶业务的时候做船。"
经济观察报记者初步梳理行业数据获悉,业务涉足海工装备的大型央企数量,不超过10家。上述海工装备领域企业人士预估,由于船舶与海工装备之间切割不断的联系,未来船舶行业的重组,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海工装备领域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一家专门为解决行业内债务问题以及产能过剩问题的海工装备资产平台,日前已经低调完成注册,这也与国资委"推动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进行组织架构调整、管控模式改革,进一步打造市场化运作专业平台,在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和布局结构优化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工作思路相互吻合。
与上述平台建立同步推动的是,,新近成立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最近也在加快梳理行业内制造技术短板的工作步伐。
经济观察报记者进一步获悉,成立于2018年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早在2017年便有过建设方案研讨。
按照"十三五"规划的要求,争取到2020年,形成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世界级先进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初步建成规模实力雄厚、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结构优化的海洋工程装备工业体系。
为了推动上述目标的实现,上述海工装备领域企业人士表示,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到平台公司,均是为实现上述目标而努力,对领域内资源整合也有利好作用。
王绛曾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以中国造船产业为例,产能已经高达世界第一。但是,大而不强的问题依旧存在,产能过剩问题严重,需要尽快整合。
上述海工装备领域企业人士说:"从南北船到海工装备领域,这一系列的整合至少能避免一些竞争层面上的问题,比如企业之间抢单子,互相杀价。还能降低企业背负风险的可能性,更容易协调产业发展。"
对于海工装备资产平台下一步的资产整合着力点,该海工装备领域企业人士建言,可以先从帮助领域内企业分离财务开始,帮助企业卸下财务包袱,与此同时,再进一步进行领域内行业内的整合协调,尽早消化掉历史遗留的过剩产能。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 绿能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