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从环保到环保产业到底有多远?

   2014-09-10 中国新时代 1440
核心提示:从环保到环保产业到底有多远?环保产业就站在环保的身后。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多少有些“不待扬鞭自奋蹄”的意味。其实,环保业并非微利产业,随着国家加大对环保事业的支持和对市场有效监管的力度,它将真正成为国民经济举足轻重的增长点。
从环保到环保产业到底有多远?环保产业就站在环保的身后。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多少有些“不待扬鞭自奋蹄”的意味。其实,环保业并非微利产业,随着国家加大对环保事业的支持和对市场有效监管的力度,它将真正成为国民经济举足轻重的增长点。

面对一块待开垦的产业地带,投资者们和创业先锋有必要了解市场的现状与前景,摸清环保盛宴到底有多丰盛;同时,也应好好读懂这个新经济增长点的来龙去脉,预先做足分享“绿色蛋糕”的功课,以便今后更好地轻装上阵,将大把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苦练“内功”上。

不过,在许多商业领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并不代表就能赚到钱或赚到大钱,对于国内的环保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来说,遨游“绿海”,投资与创业的热点究竟在哪里?想要在环保领域获得长足有效的发展,又到底需要克服哪些阻碍?

走近绿猫模式

国外有专家预测,环保产业将会成为21世纪世界性的主导产业。在欧美,环保产业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字眼。自上世纪70年代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之后,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将环保产业列入发展日程,并用30多年的时间使其逐步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之一。

中国内地的环保业也开始崭露头角。在近年来国家环保总局掀起的三次“环保风暴”席卷之下,在发展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绿色GDP等多方利好消息的刺激之下,中国环保产业开始出现快速增长,其势难挡。

与此同时,在经济和产业研究方面也提出了关于环保的“绿猫”理论。

这不能不联系起那句家喻户晓的谚语:“不管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邓小平是1962年7月初在中共中央书记处讨论“包产到户”时引用的这句谚语,后来被讹传为,“不管白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文革期间更被冠以“猫论”的罪名受到批判。其实“黑白猫论”原本是四川的民间俗语,刘伯承就经常用它来激励士兵在战场上奋勇杀敌,邓小平1974年再次出山主抓经济时,为尽快恢复国民经济秩序,又借用了这句话勉励大家,“在符合公有制的前提下,不管是采用何种方法,只要能恢复经济就行,‘不管是黑猫还是黄猫,能逮住老鼠就是好猫’。”这段话当时的真实含义是,在合法的前提下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取得最大的效益。两年后文革结束,邓小平二次复出,成为了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客观地说,“猫论”给当时处于无所适从状态下的中国,带来了一股肯干实干之风,激活了人们心中拼搏的热情。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过度地依赖于自然资源,并且还走着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导致环境问题更加突出,生态形势越来越严峻——

600亿吨:水利部对全国700余条河流约10万公里河长开展的水资源质量评价结果表明,目前已有46.5%的河长受到污染,90%以上的城市水污染严重,全国年排废污水达600亿吨,这些废污水80%以上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

5亿平方米:中国城市每年产生的生活垃圾高达近2亿吨,全国历年垃圾堆存量达60亿吨,堆占耕地5亿平方米,相当于两个广州城区的面积;

30%: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全国酸雨覆盖面积已达30%,年烟尘排放量达1,400万吨,几乎所有城市的降尘、颗粒物和二氧化硫浓度均超标;

2,830亿元:据专家估计,中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约2,830亿元,其中水质污染500亿元,大气污染200亿元,生态环境破坏和自然灾害损失2,000亿元,固体废弃物、噪声污染等130亿元⋯⋯

代价沉重,沉疴难治!

这些状况,被一些学者视作“不管白猫黑猫”、“摸着石头过河”等实用哲学所必须付出的代价。这无疑涉及到反思经济发展观的问题了。高速经济增长确实给中国创造和积累了财富,同时也给大自然造成了伤害,目前中国的资源消耗规模已开始超过美国,很有可能成为世界资源消耗的“巨无霸”。

在此情势下,“猫”的颜色到底重不重要?纽约时报专栏作家、著名畅销书《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L .Friedman)通过认真研究考察中国的现状后,语出惊人而又耐人寻味地宣讲了他的一个新发现:“绿猫”。

弗里德曼先生在中国有“转行的全球化传教士”之称,他为给中国带来蓬勃朝气的经典“猫论”下了个新注脚:“无论黑猫白猫,如果不是绿猫(健康环保),即使抓住老鼠也不是好猫。”
“中国人现在谈话自由轻松了,但呼吸更困难了,空气中充满烟雾。长此下去,未来的中国经济奇迹,将变成一场生态噩梦。”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一位官员考察中国的生态环境时,曾痛心疾首地说。“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益、难循环”,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正呈现出这样五大特点。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改变,否则我们的资源难以支撑长期的发展,环境也难以保护。

严峻的环境问题已逐渐引起中国社会关注,公众环保意识日益增强,国家对环保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大,客观上,正渐进实践着悲天悯人的学者们所提倡的“绿猫”模式。

融入盛宴之中

有观察者分析,环保在产业和投资上都正在出现一轮热潮,真正的黄金期正在到来。

然而,环保产业绝不仅仅是传统垃圾回收甚或电子垃圾回收,它广泛涉及了废水处理、废弃物处理和循环使用、大气污染控制、噪声控制等领域。

按OECD(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定义,狭义的环保产业指末端处理,即在环境污染控制和减排、污染处理及废物处理等方面提供设备、技术、信息服务的产业或行业,而广义的环保产业则指全过程防治,即不仅涵盖了狭义的内容,还包括产品生产过程的清洁生产技术和清洁产品。

早在1972年,OECD就提出了PPP原则,即污染者付费原则,以解决谁为环保买单的难题。不过,对于一个产业来说,仅有买单人还远远不够,究竟谁来提供原料,又有谁来制作这一盛宴,让买单人享用,并真正完成买单的过程,则显得更为重要。

在西方,这个“设宴”和“买单”的过程早已是一种常态,环保也早已成为公认的新经济增长点。尤其在欧美一些国家,环保产业的产值占据着国内生产总值重要的一席之地。中国,也正在融入这个“大宴席”之中。

仅就中国目前的基本形势和全球化背景下的竞争格局而言,环保在国内蕴藏着巨大的产业机会这一论断几乎是无可争议的;同时,这个新兴的朝阳产业有着可观的上升空间与超强的发展潜力也自不待言。

近些年环保产业的突破性增长,主要是因为国家对环保问题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新环保措施的出台与既有措施的执行力度都得到了极大推进。同时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带来的旧产业、旧工艺更新换代,扩大了市场对环保设备的需求。

市场需求对一个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越多的企业应用环保设备和技术或向环保型企业转变,为此提供技术和设备及相关服务的环保企业的日子就越红火。

如今,外资也对中国兴起的绿色工业充满了向往,并开始跃跃欲试。最让他们心动的显然是潜力巨大的中国环保市场。请看一组有关中国环保产业的数据——

1,119亿元:“十五”期间,中国中央财政安排环境保护资金1,119亿元人民币,其中包括国债资金安排1,083亿元人民币,1996年到2004年,中国环境污染治理投入达到9,522.7亿元人民币,占同期GDP的1.0%,2006年,环境保护支出科目被正式纳入国家财政预算;

12,000家:目前化工、轻工、电力、煤炭、机械、建材等行业5,000多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全国已有12,000多家企业获得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800多个企业、18,000多种规格型号产品获得环境标志认证,年产值约600亿元人民币;

10%:据国家环保总局透露,中国的环境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可能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0%左右。这也从另一个角度意味着,每减少1%的污染,就提升了1%国内生产总值⋯⋯

针对许多人将环保产业视为微利产业,认为环保赚不到钱甚至是“亏本买卖”。其实,环保业并非微利产业。应该相信的是,随着国家加大对环保事业支持和对市场有效监管的力度,环保业将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举足轻重的增长点。
解惑微利产业

坊间关于环保亏本的看法,其实不无根据。在中国不是没有产业机会,缺的正是“设宴”的人。而近三十年,由于技术落后和资金缺乏,中国的环保产业一直处于高投入低产出的“微利时代”。而这似乎是我们在谈论任何一个落后于人的产业时,都不可回避的问题。

中国环保产业要走的路还比较长远。目前,全球环保产业的总产值约为6,000亿美元,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而中国不到4,000亿人民币;中国环保产业的总产值占GDP的比例约为1%,而发达国家占到5%左右的比例。差距显而易见。国内的环保产业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需苦练“内功”,迎头赶上,首先就应在环保投入上要有所侧重。

实际上,自20世纪70年代起步以来,中国环保产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取得显著成绩,如今已成为产业门类相对齐全、具有一定经济规模的产业体系。

目前,生物环保产品品种增加,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环境服务业发展较快。亚洲开发银行(简称“亚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ADB)在其发布的亚洲环境展望中指出,在亚太地区,到2015年,该地区环境商品市场规模有望增长两倍,达到1,000亿美元。

正是因为“绿色蛋糕”越来越清晰,现在,主动上门向科研单位要环保技术的企业越来越多,外部压力有效地使环保与企业的生存联系起来,无形中推助着环保产业化的进程。

中国环保市场需求结构,主要是城市污水处理、火电脱硫、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危险物处理处置以及工业污染物治理项目;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的项目越来越多。

近年来,环保机械行业会出现四个运行特点:一是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主要集中在城市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工业除尘、火电厂脱硫和危险废物处理等方面;二是资金紧张等矛盾比较突出;三是研发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四是研制成功一批重大新产品。全行业的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将继续得到改善,资金供需状况有不同程度的好转,但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仍将是行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另据有关专家预测,即便目前增长的速度非常惊人,由于底子薄、基础弱的缘故,环保市场可以说是无限广阔,其原因有三:首先,中国环保领域市场机制尚未健全,向环保领域投入的政府、企业和社会资金不足,政府经常借用国外的优惠资金用于进行相关的环境保护建设,这笔资金是非常可观的。

其次,各级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投入逐年加大,随着经济市场化改革的加快,各种污染治理的政策性或市场性收费等利益引导激励型管理机制都将逐步建立和健全,使环保利用外资项目时的国内配套资金的筹集有了一定的来源,为顺利实施各种项目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再就是随着中国市场化机制的健全,环境保护领域必将会像发达国家一样,形成一个有着稳定收益的大市场。如在当前城市垃圾的比例中,塑料占到了8-9%,玻璃占到了4-5%,纸张占到了2-3%,如果将其中的有机可燃物加以燃烧,一吨城市垃圾的热能相当于半吨煤。

目前,垃圾发电、垃圾处理的资源化,在国外许多国家,已经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在中国也必将成为新兴产业,这已经成为行业的共识。

在这个庞大的“绿色蛋糕”中,水处理、大气和固体废物治理等为最主要的市场。相关资金主要投入于水污染防治、废弃物处理、环境保护、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大气污染防治等项目,因为这些领域的问题比较突出,同时又同整个社会发展和民生息息相关。

做大绿色蛋糕

环保产业的前景,一如环保专家所分析的,首先靠加大环保投入的力度。有观察人士提出,政策引导、科技创新、市场需求,是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的“三驾马车”。正是这“三驾马车”目前拉起来颇有些吃力,于是类似“中国环保无产业”这样的论调便出现了。

首先是环境资本市场尚未形成,据一些专家的宏观统计,国家和地方在基本建设的投资中环保产业投资微乎其微,而依靠企业自筹的资金来源也因为多数中小企业的小规模低效益而难以维持,对外资的引进也十分有限,金融、资本市场对环保产业的支持也很小。
另一个不可避免的因素是归口问题,环保产业在中国至今还未形成一个独立的产业,环保企业往往分属不同的产业,这就给环保产业的管理和整体规划带来了困难,也很难制定和实施环保产业政策。

这其实点到了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的要害。时下中国已开始加快环保产业的国产化、标准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强政策扶持和市场监管,促进公平竞争,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环保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政府正加紧制定和完善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战略、政策及标准体系,为环保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比如,今后将继续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利用外资政策导向,严格限制低水平、高消耗、高污染的外资项目;鼓励利用外资节约用水、节约土地、节约材料和加强资源综合利用,鼓励通过利用外资引入先进适用的、有效节能降耗的工艺、技术和设备。

同时积极推进环保领域利用外资,推动重点环保工程项目的实施。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等综合防治,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鼓励外商投资废旧金属、废旧轮胎、废弃电子产品等工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生活垃圾、污泥资源化利用。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鼓励外商投资生物质能源转化和清洁能源等项目。

此外,中国还要制订完善外商投资项目的能耗、水耗、占用土地等准入标准,依法对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实行强制淘汰高耗能、高耗水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的制度。加强对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的环境保护监管,加大执法力度,实行清洁生产审核、环境标识和环境认证制度。

与此同时,研究制订支持外商投资环保产业的综合性鼓励政策,加快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研究制订规范的外商投资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的准入政策,严格外商投资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的准入条件;制订和完善鼓励外资投资节水、节能、节材和加强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以及转让先进技术的相关政策。

世贸组织各贸易国设置的“绿色壁垒”,正在有效地推动中国出口企业全面开展有关环境管理、生产、安全的认证工作。目前,中国已经实施“绿色标志”制度,按照国际惯例建立了环境标志和ISO14000环境管理认证制度,与国际相关的认证机构建立了互认关系。这不仅加强了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整个过程还带动了国内各类环保企业的发展。

几年前,中国的环保投资重点是最严重污染领域的治理,现在则侧重于预防措施。德意志银行的分析人士估计,未来20年中国将为环境技术领域投资几千亿美元。这对吃“绿色饭”的环保企业来说,无疑是个利好消息。

有消息称,从事环保产业的环境工程师渐渐成为行业新宠,位列某榜单开出的“十大赚钱行业”。可以相信,随着各大环保工程项目的实施,环保产业的市场需求将会被有效地拉动起来,从而“绿色蛋糕”将会越做越大。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