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环境与生活》杂志社记者就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问题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常纪文,他在采访中强调,只有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的路子,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才能得到保护和修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常纪文 崔悦摄
须调整产业结构 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水环境问题较为突出的流域之一,多年监测数据显示,长江经济带的面积虽然仅为全国的21%,但废水排放总量占全国的40%以上。根据原环保部开展的全国重点行业、企业环境风险及化学品检查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9省2市仅石化、化工、医药等行业的企业就超过1.2万家。
对此,常纪文研究员认为:“长江是黄金水道,也是经济大动脉,很多化工厂依江而建,就是因为这条运输通道可以帮他们降低运输成本。‘重化工围江’之后,为什么会出现企业乱排的现象呢?第一,违法企业追求高利润,浙江、江苏、上海这些地方,妥善处理危险废弃物的经济成本很高,有的企业偷偷把危废倒入江里,这样就省掉了处理的费用。第二,发展重化工业有利于地方快速拉升GDP,沿江各地自然抢着上马化工项目。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导致长江经济带高环境风险的企业数量多、分布密集,企业违法排污事件频发,对长江生态环境的危害性巨大。”
党的十九大报告已经定调“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那么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趋势下,如何保证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协同并进?
对此,常纪文认为:“长江经济带的环境治理光靠末端的治理,如治理排污口的污水是不够的,末端治理治标不治本。长江经济带要想绿色发展,我认为必须从源头上解决,就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现在的企业有不少是亏本的。为什么会亏本?一是技术落后的原因,二是同质化的恶性竞争,比如说武汉、长沙、重庆、成都、南京、上海都有化工企业,如果说各地化工企业生产的产品都是一样的,那么只能打价格战,抢市场,结果就是环境效益没实现,经济效益也没得到。”
拍摄于2018年4月28日的重庆俯瞰图
列出流域内协调的产业清单 发挥地方特色
早在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就已明确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首先要做好长江流域一体化顶层设计和规划。
长江经济带大小城市200余座,占全国城市数量的33.8%,城市密度为全国平均密度的2.16倍,但各省市在创新能力、发展动力、市场活力等方面发展不协调。这200余座城市在长江经济带中如何发现自己的比较优势,弄清楚自己的定位?各个城市如何开展区域合作?
对此,常纪文研究员直言不讳:“实事求是地看,长江经济带前些年的区域合作虚多实少,城市群缺乏协同,对全流域的带动力不足。一个城市首先要创新才能发展,那么创新点在哪里?我认为现在长江经济带除了要进行排污口摸底之外,还需要进行产业摸底,由国家发改委牵头把长江经济带的每个地方主体功能区搞清楚,这个地区的城市的基础是什么,优势是什么,可以发展什么,应该吸引什么资源?就此,可以搞一条龙调研,列出需要支持的产业清单,以及各地的负面产业清单,把两个清单相结合,然后请环境学家和经济学家论证。最后,每个地方都发挥特色,避免兄弟省市之间恶性竞争,只有这样,经济效益才能与环保效益一并提高。”
长江作为黄金水道,可以帮沿江企业降低运输成本,未来长江经济带要走绿色发展之路。
积累的经验 可供未来治理黄河时借鉴
2月21日,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生态环境部在北京联合召开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有关问题座谈会,会议强调,坚持最严格的环保司法制度、最严密的环保法治理念,统一执法司法尺度,加大对环境污染犯罪的惩治力度。
目前,全国关于环保法制的高压态势已经形成。作为资源与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方面的专家,常纪文研究员曾出版环境资源政策和法律专著6部,主编资源与环境法教材和其他学术著作10余部。常纪文认为:“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协同发展,应加强体制、法制和机制三方面的改革创新,我们以前在《环境保护法》方面做的很多改革创新都是在打地基。长江经济带也是一样,等我们积累足够经验之后,我们还要在黄河、环渤海等地区全面展开。”
搞高标准的集中养殖 才容易控制区域面源污染
常纪文认为,长江经济带近几年的水污染防治效果总体不错。他说:“各个地方政府都在狠抓环保,总体是在变好的,而有些局部地区却在变坏,变好主要是城镇,变坏主要是在农村,农村的最主要问题就是养殖业。我认为,下一步长江经济带水环境污染治理主要方向应该是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2018年5月9日,生态环境部启动‘打击固体废物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即‘清废行动2018’,效果不错,不仅清理危废还清理了生活垃圾,这就表明要从源头上管控垃圾的产生,层层减量,最后再填埋或者焚烧,这样才有利于减少生活垃圾对长江经济带的威胁。”
据《新京报》2月13日报道,在江苏连云港灌云县南岗乡一条河沟内有大量死猪被丢弃,未经任何处理。视频显示,河沟内每隔几米就有一头死猪。这种违法现象的根源是什么?常纪文解释:“农村处理一头死猪要花100到200块钱,但有些地方政府只补贴10块钱,所以有的农户就把死猪偷偷丢到江里。那么,未来该如何杜绝这种现象?我注意到现在有一个发展趋势,因散养牲畜、家禽的成本太高,所以养殖业正在趋于大集中,这样才有利于规划和监督。这也意味着,现在的产业结构必然要调整,这会导致两个发展趋势,一是小企业变得越来越小;二是大企业变得越来越大。因为只有搞大规模集中养殖才能控制污染。但是,小企业的数量不能少。因为小豆腐作坊、煎饼作坊这些小企业与民生有关,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样既发展经济又解决污染。”
要减少农药和化肥使用量 减轻农业面源负荷
农村的水污染治理难度不小,未来应该如何破局?常纪文认为:“首先,地方政府在监管方面责无旁贷,应起到更大作用!其次,我们不可忽视群众的力量,农村的水污染治理就像毛细血管堵塞,在农村建设小型化的污水处理设施,就是要打通这些毛细血管,如果我们能把农村的污水从面源层面解决了,长江水系的水体质量自然会好很多。”
常纪文研究员还提醒记者,农村面源污染还是阻碍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一大弊端,通过规模化经营和科学化经营,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可以逐步缓解甚至解决农村面源污染问题。“现在有一些农村搞改革,引导土地经营权流向种田能手,让农村的土地集中化经营。以往那种一个农民种两三亩地,投入太大了,农产品的价格还很低,根本赚不来钱。有的种田能手搞机械化种植,打农药甚至用上了无人机,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经济收益。”
2035年长江有望变清澈
在采访的最后,《环境与生活》记者请常纪文预测一下长江水变清的时间。常纪文实话实说:“这可能还要等到2035年,从现在到2035年,应该是年年都有进步,但是要稳定地变好变清澈,而且不可逆转地变清澈,则必须等到2035年。”
为什么偏偏是2035年呢?常纪文解释:“2035年是我国工业化进程完成的时间节点,到那时,全国性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科技进步,而不再是依靠透支资源和环境。我们现在的污染防治总体还是防御战,真正转型变成主动的反攻战得等到我国成为科技强国,即2035年左右。我期待长江未来变成科技的长江、创新的长江、协调的长江。那样的话,长江经济带也就成为人类绿色发展的经济带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