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要革命,煤炭先革命”
“跟上世界形势,和世界接轨”是徐锭明这些年在多地讲课谈到中国能源变革时会首先强调的一点。在过去的20年时间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也是全球能源增长的最主要来源。推动能源结构清洁化,大幅削减化石能源消费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全球共识。
那么,我国能源革命的巨轮将驶向何方?徐锭明的回答简单干脆:“能源要革命,煤炭先革命,煤炭不革命,就革煤炭命。天生我才必有用,看你会用不会用。”在他看来,现在仍有很多人抱着化石能源不放的想法,是制约当下能源变革的关键因素,必须要转变。
“传统方法生产一吨煤化工产品要消耗15—25吨水;一吨煤制油要产生12—15吨二氧化碳。这样的高能耗、高污染,既不符合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确保人人获得负担得起、可靠和可持续的现代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也不符合《巴黎协定》中‘将本世纪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将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前工业化时期水平之上1.5摄氏度以内’的主要目标。你说化石能源还能不能用?”说到此处,徐锭明有些激动,言语间透着迫切。
“现在我们进入后石油时代,后煤炭时代,不是说没有石油、没有煤炭,而是因为它们是高碳能源,所以利用的时候要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徐锭明说,十九大报告提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那什么是美好生活?我觉得人民需要‘三高’,不是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而是生态的高颜值、发展的高素质、生活的高品质。”
“每一栋楼都成为发电厂、储能厂”
要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就需要重新建立能源生产体系。徐锭明在多年的走访调研中发现,城市人口能源消费是农村人口的三到四倍,相对应的是,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和污染排放基本都占总排放量的70%—80%。所以,城市能源体系必须要变,要从工业化城市的毁绿、增温、耗能、污水,变为生态低碳城市的增绿、降温、产能、净水。
徐锭明认为,建设生态低碳城市、打赢蓝天保卫战,根本在于发展可再生能源,要充分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空气能,而且,首先要从城市开始推进。
“为什么城市要先革命?因为城市拥有科技、人才、物力、财力等多诸多利好条件,比农村更有优势。”徐锭明说,城市能源革命首先是城市的建筑要革命,千百万个建筑都将是能源生产单位,要让每一栋楼都成为发电厂、储能厂;第二、要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汽车作为单一运输工具的时代已经结束,未来,汽车将是人们新的生活、生产、娱乐新的移动空间,不仅仅是交通工具,而是分布式的发电场、储能场;第三、大量开发地热,50年来,我国地热发展很慢,尤其是地热发电。包括浅温、中层温度、深温都还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未来,中国要开发利用地热,关键是放开市场,不要垄断。
愿景中的画面让徐锭明皱起的眉心逐渐展开,“未来,城市交通、建筑、工业、生活全部要走向低碳、绿色,达到‘四个立方’。”他解释道,所谓“四个立方”,一是零立方,固废、液废、气体、污染排放均为零;二是用立方,热能、电能等各种能源高效利用;三是绿立方,大生态系统、工厂生产的全生命周期、人们的生活都是绿色;四是赢立方,对社会、对企业、对个人要有好处,要多赢。而要实现这一切,关键在于高科技广泛融入与运用。
“科技突破决定能源未来”
如何进行城市能源变革,徐锭明认为,国际先进做法值得借鉴。科技决定能源未来,科技创造未来能源。未来能源发展不取决于对资源的占有,而取决于能源高科技的突破。未来的能源公司也不是单一的能源公司,而应该是能源科技服务公司。
“AlphaGo的研发公司和英国国家电网合作,通过人工智能将英国的能耗减少10%到15%,而实际上整个英国装机容量相当于8000万千瓦到9000万千瓦,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减少200万千瓦。”徐锭明认为,未来世界是“工业4.0+社会5.0”的时代,所谓“工业4.0”就是“大智移云”(编者注:即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的简称)、势在必行;万物互联、势如破竹;人工智能、势不可挡。“社会5.0”就是超智能社会的人类生活。
如何让能源行业与互联网真正融合,这些年徐锭明进行了大量研究。在他看来,互联网,给能源发展带来新机遇,给能源调整带来新课题,也给能源安全带来新挑战。能源互联网基本是以电力系统为核心,未来终端能源消费的70%—80%是电力,20%—30%是其他能源。所以电网企业必须要走向信息化、数字化、联网化、共享化。
要实现能源技术革新,离不开核心人才。“我们的能源工作者急需‘扫三盲’——扫文盲、扫科盲、扫美盲,还应让更多搞信息化、数字化的高科技人才进入能源界。”徐锭明强调,推动能源革命,还需要建立三个思维:数学思维、市场思维和生态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城市新的能源生产体系,推动城市新的能源生态文明。最终实现能源资源多元化、能源来源属地化、能源技术智能化、能源生命数字化,能源生产分散化、能源联网共享化、能源利用高效化、能源使用便利化,能源服务普遍化,能源经济低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