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 Smart City
2008年,美国IBM发布了一则题为《智慧地球:下一代领导人议程》的主题报告,倡导将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城市建设的各个行业中,由此掀起了世界范围内建设“智慧城市”的热潮。
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市,人们每天的生活垃圾,会被处理成生物沼气,作为可再生能源,为公交车提供燃料;在爱尔兰科尔市,太阳能光伏系统和锂电池储存系统,可以抵消大概17%的建筑物电力消耗。
这些看似遥不可及的科技,早已成为智慧城市的生活日常。自2010年以来,全球多个国家掀起了建设智慧城市的热潮,中国也不例外。
一份由德勤发布的《超级智慧城市报告》显示,目前全球已启动或在建的智慧城市有1000多个,中国在建500个,远超排名第二的欧洲(90个)。在这份报告中,深圳位列超级智慧城市第一梯队的首位。
用现代技术倒逼城市管理的智慧
改革开放40年来,国内诞生了一系列跻身世界城市之林的超级大城市,但这些繁华的大城市们往往因为相似的容颜被吐槽为“千城一面”。的确,闪烁的五彩霓虹灯、微黄的道路照明灯是每一座城市乏味的标配。
伴随着城市化历程的进一步推进,为了整治城市病,破解大城市的千城一面,“智慧城市”这个舶来品引起了城市管理者、规划人员等专业人士的注意。什么是智慧城市?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智慧城市是指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模式。
在2018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峰会上,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在演讲中指出,建设智慧城市的本意,是用现代技术倒逼城市一些不合理的秩序与利益进行有效调整。
“智慧城市”最大的亮点是对信息技术的运用。知名咨询公司埃森哲在一项研究中指出,通过运用信息化技术,“智慧城市”的运行可以被预测和感知,因此,生活在“智慧城市”中的居民,将享受到极其便利的生活服务体验,城市管理部门也将更方便、高效地行使管理职能。
在2018年乌镇互联网大会上,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创新及科技局副局长钟伟强表示,最晚到2020年中期,每位香港市民都将拥有一张智能身份证,轻轻一刷即可完成政务服务。这个项目全面推行后,数据安全保障也将同步加码。香港的智慧城市建设还体现在公共设施方面。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资讯科技总监林伟乔透露,2019年,400根智慧感应灯柱将铺设在尖沙咀、铜锣湾、中环金钟等繁华地带,用来收集天气、交通、环境等方面的数据。香港市民可以通过手机获取实时路况信息和最优路线,大大方便了日常出行。
绿色,比智能更高的要求
“绿色”,是智慧城市的新词缀。2018年9月,在“中欧绿色和智慧城市峰会”上,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副主任委员、蓝迪国际智库专家委员会主席赵白鸽指出,绿色和智慧城市的概念对全球而言都是新兴事物。而在意大利、希腊、法国等欧洲国,由于长时间以来对生态文明的认知,在绿色和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得以先行一步,紧随其后的中国也在为越来越多的智慧城市种上“绿色的心”。
智慧城市的打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顶层设计、ICT基础建设、集成以及业务应用等各个环节,也与政务、教育、医疗、交通、环境保护、能源等领域交织。其中,智慧照明位于众多议题的前排,而绿色照明又提出了比智慧照明更精准的诉求。
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副司长吕文斌曾在绿色照明(中国-东盟)国际会议上指出,“绿色照明已成为世界各国推动节能减排、减缓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抓手。”
谈及绿色照明,必然离不开节能、高效、安全与舒适等关键词。当然,除了让照明系统更智能、照明设备更环保,对照明解决方案的创新与优化也显得尤为重要。
自1997年起,一套起源于美国的“合同能源管理机制(EPC)”开始被中国接纳。这是一种市场化的节能机制,即用能单位与节能服务公司以契约的形式达成节能目标,节能服务公司从节能效益中回收投资和获取利润。这种双赢的模式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已经成为一种新兴产业。
如今,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被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所采用,一些地方道路照明分管部门与诸如名赫环保等领头企业的不断协同和实践,通过能源管理模式,不仅优化和降低了财政支出,还减少了能源的消耗。这些尝试正不断促使中国的节能服务产业走向成熟,也为“绿色”智慧城市的建设带来更大信心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