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污泥处理千亿投入岂能“打水漂”

   2014-09-10 中国水网1590
核心提示:“污水变污泥,污染大转移,治水不治泥,等于白治理。”近日,针对污泥问题网络上流传这样一个说法。甚至有媒体用漫画“打水漂”直指我国目前正面临的由于八成污泥未处理,数千亿元的污水处理费可能“打水漂”的尴尬局面。
“污水变污泥,污染大转移,治水不治泥,等于白治理。”近日,针对污泥问题网络上流传这样一个说法。甚至有媒体用漫画“打水漂”直指我国目前正面临的由于八成污泥未处理,数千亿元的污水处理费可能“打水漂”的尴尬局面。

污泥该向何处去?怎样处理才更科学?这成为许多业内人士关注和忧虑的问题。

作为污泥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深度论坛,9月19日,“2014(第六届)上海污泥热点论坛”将集结十多位行业顶级专家,展开思想碰撞,为污泥处理处置找办法、出方子。他们是: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工、全国勘察设计大师张辰;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国家环境保护技术管理与评估工程技术中心主任王凯军;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保产业研究中心主任、E20环境平台首席合伙人傅涛;污泥处理处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无锡环境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原无锡国联发展集团董事局主席/党委书记/总裁王锡林;上海城投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上海城投污水处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麦穗海;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污泥处理处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戴晓虎;中国水协排水委员会主任、原北京排水集团总经理杨向平;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原副总工程师杭世珺;上海市水务局处长唐建国;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保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E20研究院执行院长、E20环境平台高级合伙人薛涛;全国污泥处理处置促进会副理事长陈同斌。

对于如何治理污泥,他们这样说:

张辰: 拿来的技术还要实践来检验

我国污泥处理处置起步较晚,技术上基本采用“拿来主义”。对此张辰表示,国外先进技术可以引进消化,但需通过实践进行调整与优化,提高适用性。

他认为“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在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研发的基础上已有一定基础,接下来就需要我们树立蓝色经济理念,将各个单一技术形成循环技术,体现能源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循环利用。”

王凯军:强调技术更要完善政策

“我国污泥处理处置问题的解决不单单强调技术,也要制定有针对性的促进政策,统筹考虑不同阶段的问题和措施,应从污泥解决方案的系统性及产业链完整性方面考虑。”

王凯军强调政策在污泥处理处置中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完善促进污泥市场化的相关政策,推广政府对公共服务的采购,将供给政策和需求政策结合起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最终才能形成上下游完整的产业链。

傅涛:污泥资源化还需政府补贴

“市政污泥的无害化、稳定化处理处置本质上是一种政府主导的或是地方政府主导的社会服务,是水务社会服务责任的延伸。”

污泥的资源化是污泥处置的方式之一,属于地方政府污泥处置法规和强制性标准所约定的范围。傅涛强调,污泥的资源化以污泥稳定化和无害化处理为基础,只有实现了稳定化的污泥才能成为资源。如果政府在污泥处理环节的服务采购实施得当,就能够支撑污泥资源化所需要的外部条件。有时候,污泥资源化处置实施的外部经济条件并不成熟,就需要政府进行资源化的外部补贴,但是这一补贴往往来自中央政府的产业政策,如国家对污泥发电的补贴等。

王锡林:需善用联盟力量探索污泥处理之法

谈到污泥的处理处置,王锡林认为,“前一阶段,污泥处理处置仅仅是以减少污泥对环境的危害为目的,产业将目光主要聚焦在污泥的末端处理上,浪费掉了污泥中大量宝贵资源”。

前不久,污泥处理处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以下简称“联盟”),区别于以往以技术链为导向的污泥联盟。据联盟秘书长张树人介绍,联盟的创造性在于,解决方案并非以单纯的技术角度出发,而是以客户需求与客户感知为导向,寻找多个技术方向与解决之道的整合串联。王锡林表示,未来,产业应将眼光投向更远的方向,借鉴师法自然的蓝色经济理念,各抒所长,通过像“污泥处理处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这样共生、共荣、共赢的平台,在污泥资源化利用方面积极合作、共同探索,为污泥产业市场化发展探索一条更加光明、可以长久发展的兴盛之路。
麦穗海:污泥处理费用问题不应被忽视

“我国污泥处理处置的建设严重滞后于污水处理,污泥处理处置和污水处理的费用比例相差甚远,在很多项目的规划和建设期,未考虑到污泥处理这部分费用,导致目前污泥出路的瓶颈问题。”

麦穗海表示,一座具备完整污泥处理设施的污水处理厂,合理的运行费用比例应为,污水处理占1/3,污泥处理占2/3。同时,维修费用、更新改造费用同样不可忽视。

戴晓虎:污泥土地利用是不可回避的现实

“污泥稳定化处理是污泥土地利用的核心”。

戴晓虎表示,欧洲很多国家对出厂污泥的含水率要求并不高,有的甚至可达97%,其原因就是前期做了充分的稳定化处理,大大降低了对环境的威胁。

“生活污水污泥土地合理利用,可实现污泥资源循环利用,符合未来低碳发展方向。”戴晓虎认为,要真正解决我国的污泥难题,相当部分污泥稳定处理,土地利用是不可回避的现实。

杨向平:出路不清导致污泥技术选择不明确

“我国在污泥这条路上走得很不平坦,虽然污泥处理处置能力不断提升,但污泥产量也一直在增加,两者增加的幅度不匹配,所以实际上目前我国污泥处置的总体状况相对较差。”

杨向平认为,我国污泥处理处置在技术的抉择上、工程实施上确实进展迟缓,这主要受几大因素制约:出路问题,污泥最终出路不清晰导致污泥的技术选择不明确;选址问题,由于绝大部分城市没有污泥处置规划,所以选址存在诸多困难;此外,污泥运行费用及污泥设施运行技术等因素都影响了最终污泥处理处置的技术选择。

杭世珺:污泥问题的解决需要监管力度跟进

“地方的监管力度不到位,再好的技术也没有用。”

杭世珺认为,目前,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应该不是最大的问题,而推进污泥处理处置行业发展的管理体制、补贴政策、奖罚指标、监管力度等政策制定才是至关重要的。

此外,由于规划建设滞后,我国污泥处理投资及运行费用只占到污水厂投资运行费用的二三成(发达国家五成以上),如果仅靠收取的污水处理费维持污水处理都很勉强,更不用说再对污泥进行处理了。杭世珺也指出,要确保污泥处理处置的合理化,更为重要的就是理顺相应的收费制度。

唐建国:污泥处理处置要遵循两大原则

“污泥处理处置遵循的原则有两条,一是处置决定处理,处理满足处置,处理方式多样,处理适当集约。二是污泥处理工艺的确定要体现‘以体积减量处理为基础,以稳定化处理为核心,以资源化利用为目标,以对环境总体影响最小为宗旨’。”

唐建国以日本的污泥处理处置为例,强调一定要重视生物质的利用。他介绍,日本在2009年开始采用“生物质循环利用率”,即下水道中有机物被有效用以气体发电等能源利用和绿农地利用的比例,来衡量污泥利用效率,唐建国解释称,“这就是要用污泥的生物质,利用了生物质才算污泥得到应用。”他指出,生物质的利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生物质转化为能源;二是将生物质转换为十分珍贵的有机质(以腐植酸为代表)。
薛涛:污泥资源化的含义是取宝于废

“污泥处理处置的安全稳定化和减量化是当务之急,污泥资源化的含义不是变废为宝,而是取宝于废。” 薛涛指出,目前公认可行的资源化路线包括将养分还原于土壤的好氧堆肥和以国外技术为主导将热量重新利用的厌氧消化,这是取宝于泥的两大方向。

薛涛认为,在资金不足的背景下,把稳定化、减量化作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完成,并保证其安全、稳定,是现阶段最现实的选择。在这方面,主要的难题就是在低成本前提下将湿污泥含水率降至60%以下并保证处理后污泥的安全稳定。

陈同斌:污泥的土地利用将有利于有机质的回归

“污泥土地利用无疑是污泥处理处置的一个重要方向。”

污泥的土地利用将有利于有机质的回归,陈同斌对“回归”提出了两点建议:第一,土地利用之前必须经过严格的无害化处理。第二,不能在同一地点长期超量施用污泥,即使是有机肥,也不能过量。

他也强调,将污泥好氧发酵处理转化成有机肥后,其中富含腐殖酸、有机质和营养,能有效改善土壤。

傅涛认为,环境产业发展方向与蓝色经济理念所倡导的方向最为契合,这意味着在环境产业中推导蓝色经济可能最为便利、获利最大。在蓝色思维的指导下,2014上海污泥热点论坛将尝试从生态共生链的维度剖析污泥本身的源头控制、过程处理以及末端资源化利用。届时,以上十多位专家将围绕蓝色经济理念为行业奉上最具权威性的污泥解决之道,不让数千亿元的污水处理费“打水漂”。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