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一带一路”构想为中日节能环保合作创造新契机

   2019-04-25 中国节能网1550
核心提示:4月14日,第五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在北京举行。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会上作总结发言,并归纳了本次对话双方达成的共识
 4月14日,第五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在北京举行。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会上作总结发言,并归纳了本次对话双方达成的共识。王毅表示,本次对话进行了建设性讨论,在迄今合作基础上形成诸多共识。其中,王毅指出,双方在有关节能环保、新能源与气候变化等领域合作的共识如下:就气候变化、海洋环境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环境议题加强沟通合作;开好第十三届中日节能环保综合论坛,积极探讨氢能等能源领域合作;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王毅的重要发言,也即指明了今后中日可在节能、环保与新能源领域加强合作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中日两国都是化石能源进口与消费大国,两国在节能领域有合作的潜力与空间
中日都是石油天然气进口与消费大国,都面临着日益升高的国际能源地缘政治风险,趋利避害,是两国必须需要面对的问题。中日两国进口能源的地区一般而言,都是地缘政治风险较高的地区。不仅如此,由于距离遥远,既要耗费长途海上运输的巨大成本,亦要应对处理海上运输能源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等。对此,国内节约能源消耗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亦是有效抵消国际进口能源经济成本不断攀升的一种有效便捷的方法。
日本在节能领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技术。日本是发达国家中单位GDP能源消耗率最低的国家之一,而中国需要大力建设绿色中国、环保中国与低碳中国,节能环保需求强烈,中日可在节能领域尝试合作,拓展合作空间。具体包括:提高煤炭火力发电效率;降低汽车燃油消耗,例如改进汽车发动机燃烧系统、提高燃油品质以及强化燃油标准等;通过改善与提升技术,耗能大户钢铁工业将会大大提高能源效率;在工业以及民用领域,可以着眼采用高效锅炉、干熄焦设备、隔热材料与高效泵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可再生能源方面,可发展生物质能源、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以及生物质发电等;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垃圾焚烧、垃圾发电以及垃圾循环利用等。
中日在氢能这一新能源领域可以拓展新的合作空间
氢能是近年来才开始被媒体广泛报道的一种新能源,但氢能已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效清洁能源。其实,氢是自然界存在最普遍的元素,据估计它构成了宇宙质量的75%,除空气中含有氢气外,它主要以化合物的形态贮存于水中,而水是地球上最广泛的物质,如把海水中的氢全部提取出来,它所产生的总热量比地球上所有化石燃料放出的热量还高9000倍。从这一点来说,氢能不是一种新能源,它是一种自然界客观存在的能源,之所以说是“新”能源,还不如说是因为之前公众对其认识与了解非常少。
日本制定的新能源发展战略提出,到2030年日本将确定氢再生能源支柱地位和制造技术,构筑国际新能源供应链,使氢气产量从目前每年4000吨发展到30万吨,降低制造成本三分之二,在实证试验基础上建立氢发电商业产业体系,将加氢站扩建至900座,将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提升至80万台,将公交车及作业铲车增加至1.2万台,将家庭用发电设备提升至530万台以上。其中长远战略目标则是氢产量达到年产1000万吨以上,使氢发电成本降低至目前天然气价格水平。另外,要重点普及家用燃料电池发电成套设备,实现发电、取暖、热水等配套联产。
在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有一条特别引人注目——“推动充电、加氢等设施建设”。这是氢能源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问日本时,在参观丰田汽车北海道厂区时,兴致勃勃地观看了一款名为“MIRAI”的氢燃料电池轿车,这款车型一次加满氢仅需3-4分钟,而续航里程却可达650公里。中国早在《“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就已经把发展氢能燃料电池技术作为重点。《中国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发展蓝皮书》则进一步描绘了中国氢能发展路线图:到2020年,中国燃料电池车辆要达到1万辆、加氢站数量达到100座,行业总产值达到3000亿元;到2030年,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要突破200万,加氢站数量要达到1000座,产业产值将突破10000亿元。
虽然中国高度重视发展氢能这一未来重要的新能源,但从技术与规模来看,还是与发达国家有一些差距。仅以加氢站为例,日本已经拥有91座,中国到2018年7月已建成、在用及在建的加氢站共有41座,但实际投入或即将运营的加氢站仅为14座。日本氢能源发展已经走在前列,除了大规模研发与实践外,氢能已经走进了民众的日常生活(燃料电池车的逐渐普及)。
中日两国都对氢能这一独特神奇的新能源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氢能可以成为中日下一轮合作新的亮点。日本在氢能领域起步比中国要早,已经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中国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与做法,来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氢能源。
中日可在海洋垃圾治理等领域创造新的合作契合点
海洋垃圾治理是全球海洋治理的重要内容,而海洋垃圾中又以塑料居多,海面漂浮垃圾主要为塑料袋、漂浮木块、浮标和塑料瓶等,而统计结果表明,塑料类垃圾数量最多,占41%,其次为聚苯乙烯塑料泡沫类和木制品类垃圾;海滩垃圾主要为塑料袋、聚苯乙烯塑料泡沫快餐盒等,而其中塑料类垃圾最多,占66%;海底垃圾主要为玻璃瓶、塑料袋、饮料罐和渔网等,其中塑料类垃圾的数量最大,占41%。这些数据说明了一点,所谓海洋垃圾,其实主要就是塑料垃圾。塑料进入海洋生态系统,如果不加以治理,长期下去,受损的终将是人类。
中日作为同处于太平洋地区的海洋国家,都面临着日趋严峻的海洋垃圾问题,治理海洋垃圾问题,不是一国单独能解决得了的,需要中日两国携手合作,并联合亚太地区其他国家共商海洋垃圾治理之策。
令人可喜的是,近年来,中日已就海洋垃圾治理问题举行了有关研讨会。2019年2月27日,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主办,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与日本塑料工业联盟协办的中日海洋塑料污染应对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日两国政府、塑料相关行业协会和企业的代表对海洋塑料垃圾污染应对进行了讨论。双方决定在技术、标准、产业发展及社会宣传方面,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海洋塑料垃圾污染问题的解决。
治理海洋垃圾的治本措施在于从源头上控制陆地塑料流入海洋。对于从源头上控制陆地垃圾进入海洋,日本已经有了一些好的经验与做法。日本从上世纪90年代起向日本塑料工业联盟内的企业印发防止树脂颗粒泄漏教程,介绍基本防治方法,并通过官方网站向全社会公开。目前,日本塑料企业在生产环节控制上较为完善,企业执行较好。在海洋塑料污染防治方面,日本塑料工业联盟正在进一步修改教程,并向社会推广。日本塑料工业联盟正在组织日本企业,开展解决海洋塑料问题宣言活动,促成企业开发不易变为海洋垃圾的材料,讨论创新型的销售方法,并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向员工和社会宣传环保理念,促使企业和团体自主减少和防止海洋垃圾。日本塑料回收率已达到86%,垃圾分类措施相对完善,社会参与度较高,为塑料行业开展污染防治打下了良好基础。
节能环保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但节能环保能真正完全付诸实践并完全融入普通民众生活,又是一件耗资与耗时巨大的长期活动。日本在节能、开发新能源与环境保护(包括海洋环境治理)等领域起步较早,已经积累了卓有成效的经验并掌握了先进的技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积极借鉴、吸收和引进日本的良好经验与先进技术,可以加速提升改进中国在节能环保领域技术创新的速度与质量,从而使我国成为节能环保先进强国。不仅如此,如能从节能环保领域切入,深挖合作潜力,拓展合作空间,节能环保亦可成为中日深化合作的又一座桥梁。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 绿能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