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河南南阳的“水氢发动机”事件正闹得沸沸扬扬。而在湖北省宜都市,眼下也正在进行着一场“绿色能源革命”——建设国内首批液态储氢材料(储油)项目。
在26日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与宜昌市政府联合主办的“绿色生活日”启动仪式上,宜都市给记者提供的相关资料称,液态储氢材料(储油)项目“计划总投资30亿元,建成后可年产100万吨液体有机储氢材料,全部建成后,有望成为百亿级、千亿级产业。”
3月28日,宜都市政府官网刊载的国内首批液态储氢材料在宜都问世的消息。
氢能是国际公认的清洁能源,但目前尚未大规模应用,瓶颈在于氢气只能通过高压压缩成液体后,用储气罐运输,易燃易爆,使用不便。
2017年11月,这一被称为“攻克了常温常压下储氢的世界性难题”“全球首个‘液态储氢’新材料项目”的湖北氢阳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储氢材料项目落户宜都。2018年12月,项目一期工程竣工。
湖北当地媒体报道称,“汽车除了用汽柴油和锂电池,未来还能用上氢气,而且续航无忧成本更低。”“同样跑100公里,汽车内燃机需10升汽油,而氢油只需一斤,成本仅10元。”“同样体积下,‘储油’储氢密度比高压氢要高,运输成本降低70%以上。”
据湖北氢阳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程寒松介绍,液体有机储氢技术是将特定的有机不饱和化合物(储油)与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可逆化学反应生成烷烃类化合物(氢油),来实现氢的储存和释放。储油和氢油在常温常压下均为液态,类似于石油和汽油,能够十分方便地储存和运输,有效解决了氢能源的储存和运输问题,且“储油”可重复利用。
今年3月28日,液态储氢材料(储油)在宜都实现量产。据3月29日的《湖北日报》报道,“去年以来,氢阳能源与扬子江汽车、三环集团合作氢燃料电池汽车和卡车已经试运行。今年将在汽车、轮船、轨道和发电站离网储能等领域推广,并在宜都建设年产1万吨的催化剂生产基地,在枝江建设年产45万吨的氢能储油工厂。”
“氢阳储氢材料一期工程竣工投产,既是氢阳公司做大做强迈出的坚实一步,也必将对宜都市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3月28日,在宜都市召开的氢阳能源新材料(储油)新闻发布会上,宜都市委副书记、市长谭建国说。
宜都位于长江中游南岸、湖北省西南部,长江、清江在此交汇,素有“楚蜀咽喉”“鄂西门户”“三峡门城”“两江明珠”之称。2018年,宜都市实现生产总值606.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7.2亿元。宜都已连续15年获得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称号;连续4年跻身全国百强县市,现位居第80位,同时位居中国工业百强县市第50位。
5月26日,“绿色生活日”启动仪式上,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徐光宣读曲格平贺信。摄影/章轲
景色宜人的宜都市城乡风光。摄影/章轲
今天下午,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给专家们提交的《绿色生活方式规范(纲要)》讨论稿提及,“对于宜都市而言,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氢油汽车和电动汽车,其中电动汽车已在国内其他地区有一定的应用基础,但氢油燃料及相应的汽车尚属国内首创,推广时应注意标准先行。”
“氢油是宜都首创的新能源产业,在能源供应上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但是如果售卖点少、距离远、价格高,将严重制约其推广应用,因此也应合理布局氢油供应点。”讨论稿说。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建设液态储氢材料(储油)项目是宜都作为一个县域城市,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打造经济发展升级版,倡导绿色生活的重要一着。
在今天的启动仪式上,宜昌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惠霞介绍,宜都市正在推进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这十大战役包括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建成区水体治理;磷石膏污染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完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非法码头专项整治;非法采砂整治;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专项治理;尾矿库综合治理等。
2017年11月,宜都市印发《化工产业专项整治及转型升级三年行动方案》,提出“高标准建设湖北宜都化工园区”。根据这一方案,全市27家化工企业全部纳入“关、改、搬、转”名单,其中关停4家,搬迁入园11家,转产1家,原地转型升级11家。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目前入园在建项目有14个,总投资约145.31亿元。园区有4条道路已启动建设,三板湖污水处理厂、杨家湖污水处理厂已建成运行,集中供热项目已初步选址,综合服务区项目也已完成评审。
启动仪式上,宜都市委书记罗联峰表示,“绿色生活不仅是一种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更是一份行动和责任”,大家应“优先使用共享单车、新能源汽车,减少尾气排放,减少空气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