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以来,我国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累计压减粗钢产能1.5亿吨以上,退出煤炭落后产能8.1亿吨,淘汰关停落后煤电机组2000万千瓦以上,均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去产能目标任务。期间,煤炭行业去产能工作不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效果显著
去产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5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做好2019年重点领域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通知》指出,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将重点领域化解过剩产能工作推向深入。三部门同时发布的《2019年煤炭化解过剩产能工作要点》提出巩固煤炭去产能成果、加快出清“僵尸企业”、加快退出落后和不安全的煤矿等措施。
记者从煤炭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了解到,我国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工作效果显著,促进了产能利用率明显提升。据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能利用率为59.5%,2017年我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能利用率为68.2%,2018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能利用率为70.6%。
当前,煤炭行业市场化去产能措施稳步推进。全国多省开展了产能置换指标交易并成立了相关交易平台。产能置换指标交易的成功落地及推行,是市场化去产能的一大创新之举。东部地区煤炭产量占比逐年下降,中部和东北地区煤炭产量逐年缓慢下降,西部地区煤炭产量得到释放,产量逐年上升。
此外,去产能人员安置工作平稳进行,化解煤炭过剩产能工作得到有力推进。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采矿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为545.8万人,2016年为490.9万人。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6年统计数据表明,煤炭行业涉及的安置和再就业人员数约为130万人,2016年安置涉及去产能人员数达到72.6万人,2017年安置涉及去产能人员37.7万人,共计110.3万人。
不同地区转型升级难度差异大
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煤炭行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煤炭供应集中度提高,造成区域性、时段性煤炭供应紧张加剧。人员安置问题压力增大。企业资产债务问题加重。产业布局与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矛盾。”据煤炭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战略规划院院长吴立新介绍,煤炭行业去杠杆面临着资产负债率高、债转股落地困难等问题,降成本面临着财务成本增加,企业税费负担重,运输环节涉煤收费不合理,社会成本难以转移等问题。
吴立新表示,2016年以来,“去产能”与“去杠杆”两大硬性任务相互叠加,同时成为全国煤炭行业面临的硬性任务之一,进一步增加了存量债务处置的难度,形势可谓十分严峻。如果不能处置去产能矿井的债务与资产问题,煤炭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融资条件将会进一步恶化,将增加煤炭企业转型升级的经济负担。
在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强的背景下,传统粗放型、高污染的煤炭生产和利用方式面临着严峻挑战。环境约束已经成为煤炭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占世界总排放量的24%,其中80%以上的碳排放是由燃煤贡献的。作为煤炭消费量最大的国家,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保护压力。2013年,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同时加快清洁能源的替代利用,并提出到2017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下降到65%以下的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地区的转型升级难度差异大。吴立新称,煤炭企业转型升级都是围绕提高企业赢利能力,推动管理升级,走绿色发展等方面开展。但由于我国煤炭企业众多,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在实施转型升级战略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老区煤炭企业和新区煤炭企业之间具有非常大的结构差异,转型升级的重点不尽相同。
多元化促进煤炭企业转型升级
煤炭企业转型升级是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转型升级有利于落实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煤炭企业也迫切需要进行转型升级。近日,煤炭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中国煤炭行业“十三五”煤控中期评估及后期展望》执行报告,对“十三五”后期煤炭企业转型升级提出相关建议。
一是加强对企业转型发展的支持。通过资源税收入、国有资本收益等渠道设立低息转型升级扶持资金,支持煤炭企业在坚决去产能的同时,积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新的经济和效益增长点。支持企业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国家有关部门应支持企业主动实施转型发展的示范功能,在项目核准、资金筹集、外资引进、水资源供应等方面给与协助。同时建议地方政府对企业转型升级项目区别对待,“一企一策”解决相应问题,不能简单的“一刀切”,关停相关项目;对满足环保和安全等条件的项目予以审批。对于“去产能”企业开展的持续发展项目,开通相关“绿色通道”以加快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在法律法规许可范围内,为企业提供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资源,满足企业转型发展、落地新项目的要求。
二是因地制宜选择转型升级路径。煤炭企业根据自身优势与区域资源优势来确定企业转型升级的产业定位。比如,煤炭主业较强的企业,发挥地域条件、煤炭资源和技术优势,发展煤基高端化工、新型建材、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方向,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积极引进先进、成熟、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提升瓦斯治理效果、掘进和巷道修复效率,提升智能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努力实现矿井“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促进生产步入良性循环。
三是加大兼并重组。加大煤炭企业之间、煤炭企业与相关产业链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通过兼并重组,实现煤炭企业平均规模明显扩大、中低水平煤矿数量明显减少、上下游产业融合度显著提高,进一步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提升煤炭行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支持发展煤电联营。支持通过出资购买、控股参股等方式发展煤电联营,以中东部地区为重点推进购销关系长期稳定且科学合理的煤电企业联营,支持大型发电企业对煤炭企业实施重组。
四是多元化促进煤炭基地转型。东部侧重于协调资源、环境、区域经济共同发展,促进煤炭接续产业培育,引导资源型城市从成熟期或衰退期向再生期发展。西部地区侧重于提升煤炭基地发展质量,推广新技术,在互联网基础下发展新业态,依托煤炭、延伸煤炭,促进大宗商品物流、新材料、现代煤化工等相关产业发展。(记者 于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