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海上风电预计“十四五”末实现全面平价

   2024-07-09 南方能源观察40010
核心提示:6月28日,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以下简称“水电总院”)在京发布《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2023年度》(以下简称《发展报告》)和《中国可再生能源工程造价管理报告2023年度》(以下简称《造价报告》)。两份报告显示,随着可再生能源基地化、集群化开发,技术持续进步和造价水平不断下降,中国可再生能源规模得以快速发展。据《发展报告》,到2023年,中国可再生能源累计装机规模突破15亿千瓦,同比增长24.9%,占全国发电总装机比重过半,达到51.9%。据《造价报告》,海上风电项目平均单位造价在9500—14000元

6月28日,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以下简称“水电总院”)在京发布《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2023年度》(以下简称《发展报告》)和《中国可再生能源工程造价管理报告2023年度》(以下简称《造价报告》)。

两份报告显示,随着可再生能源基地化、集群化开发,技术持续进步和造价水平不断下降,中国可再生能源规模得以快速发展。据《发展报告》,到2023年,中国可再生能源累计装机规模突破15亿千瓦,同比增长24.9%,占全国发电总装机比重过半,达到51.9%。据《造价报告》,海上风电项目平均单位造价在9500—14000元/千瓦区间,预计“十四五”末期将实现全面平价。

两个“超一半”的历史性突破

在世界格局和国际体系深刻调整,能源格局加速演变的背景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需求更为迫切,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更加明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大会(COP28)达成共识,呼吁采取积极行动,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增加至3倍,全球能效增加1倍。

《发展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超过38亿千瓦,其中,2023年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约4.7亿千瓦。国家能源局总工程师向海平在发布会上指出,中国2023年可再生能源继续保持高质量发展态势,除累计装机占全国发电总装机超一半外,新增装机占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也超过一半。

水电总院副院长张益国在发布报告时指出:“光伏发电、风电跃升为我国第二、第三大电源,成为电力装机的主体。”

分类型看,2023年,风电、光伏装机仍是增长主力,增长规模均超一倍。其中,风电新增装机7566万千瓦,同比增长101.6%;光伏新增装机2.16亿千瓦,同比增长147.5%。此外,新型储能、可再生能源制氢等装机、产能规模也实现了快速增长。

装机实现突破,使用也保持了高效率。发电方面,2023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2.95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32%,超过欧盟27国总和。利用方面,可再生能源继续保持高效利用水平,2023年全国风电、光伏平均利用率分别达97.3%、98%。

快速增长的背后

中国可再生能源规模能得到快速发展,与基地化、集群化开发建设,技术持续进步、造价水平不断下降直接相关。

风电、光伏的开发建设均呈现出规模化、集群化特点。据《发展报告》,陆上风电建设呈现出向资源较好的“三北”区域发展的趋势,海上风电按照五大千万千瓦级基地规划呈集群发展态势。以“沙戈荒”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的推进,带动了集中式项目加速建设。光热发电基本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产业链。

在规模化开发的情况下,工程造价也得以下降。据《造价报告》,陆上风电项目平均单位造价约4500元/千瓦,较2022年进一步下降;海上风电项目平均单位造价在9500—14000元/千瓦区间,预计“十四五”末期将实现全面平价。

随着技术水平进步及规模化发展,“十二五”以来光伏发电工程项目单位造价水平整体大幅下降。其中,集中式光伏电站项目平均投资约为3900元/千瓦,较2022年降低约8.0%。光伏组件加速向高功率迈进,产业链围绕大尺寸、薄片化快速发展,近期仍将促进项目成本下降。

再看新型储能。两份报告称,压缩空气储能非补燃式技术已成为主流,各项关键设备已经实现完全自主化生产,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单位造价进一步下降,并预计未来单位造价将继续下降。

氢能方面,《造价报告》认为,受益于供应链成熟与市场规模增大,国产碱性电解槽市场价格持续降低,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项目单位造价降幅明显。“随着质子交换膜电解槽(PEM)技术水平逐步提升,供应链逐渐完善、产能逐步提升,其成本有望快速下降。”水电总院总工程师赵全胜说。

展望未来,《发展报告》认为,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推进,能源消费需求将持续增长,中国要想实现能源自主保障,必须进一步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序推动可再生能源对化石能源的规模化可靠替代,适度超前发展可再生能源。

《发展报告》对2024年中国各类能源新增规模作出判断:常规水电、抽水蓄能均新增约600万千瓦;风电、光伏仍将保持较快发展速度,其中风电新增约70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新增约1.9亿千瓦。此外,新型储能、地热、绿氢等产业也将得到规模化发展。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 节能网
    加关注9
  • 最具影响力的节能产业互联网平台。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