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航运物流公司马士基于4月10日在上海洋山港成功加注了一次绿色甲醇,标志着上海港成为全国首个实现绿色甲醇船-船同步加注的港口。4月17日,上海市政协经济和金融委员会举行“绿色甲醇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重点课题调研座谈会,邀请相关部门和企业围绕绿色甲醇认证进行汇报交流。市政协副主席肖贵玉参加。
ISCC认证不易
甲醇要成为“绿色甲醇”必须通过认证,目前接受度最广的是由欧盟主导的ISCC认证(International Sustainability and Carbon Certification国际可持续发展与碳认证)。但多名与会人员均表示,ISCC认证周期长,过程复杂。市经济信息化委总工程师葛东波介绍,ISCC要求对生产工艺各环节及主体进行认证,生产需在生物质原料供应、绿色甲醇生存、运输、储存、加注等环节分别认证,确保降碳指标达到65%,全生命周期的认证过程繁琐苛刻且不尽合理。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总经理刘杰认为ISCC还有三个缺点:一是机制由行业自发组织形成,无政府背书;二是在国内支持的服务机构稀少,操作存在一定复杂性;三是认证过程涉及数据出境,可能有产业安全方面的隐患。
而另一方面,目前愿意为绿色甲醇支付溢价的主要是欧盟方客户。参与座谈的中国能建方面提出:“谁付费谁就有话语权”,建议中国政府和认证机构共同促成与ISCC常态化互动沟通机制,用以在关键事项上展开协调,解决现阶段的切实需求。
统筹资源力争主动
ISCC认证繁琐苛刻,但其凭借较成熟的体系正被100多个国家采用。我国虽具备绿色甲醇发展的全产业链优势,但尚未形成统一的绿色甲醇产品标准,话语权相对较弱。刘杰认为,“结合国内绿色甲醇的发展情况,制定符合我国国情以及和国际接轨的碳排放标准,降低绿色贸易壁垒和国际绿色监管风险特别重要。”他提出,降低生产成本是绿色甲醇产业化实现技术经济可行性的基础,而标准的建立和认证是体现绿色甲醇低碳属性,使绿色甲醇获得绿色溢价的关键环节。
来自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特殊综合保税区的袁乾鹏建议,首先要充分学习现有规则积极衔接融入标准制定,再统筹国家的资源和产业禀赋,与造船工业和大型航运企业、船级社等共同建设绿色甲醇标准体系。同时他表示,临港正推进船用甲醇燃料交易平台和绿色甲醇培训认证,有助于更好配置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绿色燃料资源,构筑全球领先的绿色航运服务生态。
探索清洁燃料低碳排放,甲醇只是其中一个方向,目前全球范围内的绿色甲醇生产还处于早期布局阶段,市交通委副主任叶兴提醒道,“到底是LNG(液化天然气)还是甲醇,是氨还是氢,大家还未正式下注”,上海要统筹考虑。同时,绿色甲醇加注还需辅助生物燃料完成点燃动作,建议课题报告全面关注。
绿色甲醇加注能提高上海港的港口的综合能力,进一步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班轮服务的能级,供给和发展上海国际集装箱枢纽港的资源配置能力。肖贵玉表示,上海力争成为全球清洁燃料的加注中心,讨论绿色甲醇也是在布局未来。他建议执笔组从四方面完成报告,分别是:当前需求和形势判断;上海与全国的项目分析;各工艺路径的经济可行性分析;各部门协调机制与能源装备生产等方面的问题建议。
市政协经济和金融委员会主任严旭主持会议。
原创:政协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