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手机上下载了相关应用软件,就可以在LED光源定位系统指引下,找到商场的各个商铺,同时还能了解相关打折信息。你与商铺的互动信息能存储在‘云’端,如果愿意,根据你的消费喜好推送的信息就会源源不断地发给你。”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简称CSA)秘书长吴玲向记者展示LED照明智能化控制的神奇。
今年是该联盟成立第十年,成员由发起时的43家发展到现在的453家。这个曾组织了水立方LED景观照明、人民大会堂半导体照明节能改造等LED照明示范工程的产业联盟,以应用促发展,通过模式和技术创新,让我国的半导体照明产业在国际上赢得一席之地。 京华时报记者潘珊菊
1探索
牵头国际联盟树“新旗帜”
“LED产业发展之初,在中国90%以上是民营的中小企业,只有抱团发展,率先形成产业链,才会拥有主动和优势。”
“10年前,真正看好LED的发展的人并不多。”联盟秘书长吴玲说,当初负责科技攻关项目时,也有专家提醒“LED别像当年节能灯一样,省电不省钱”,公众很难接受。当时的LED照明也确实存在许多技术问题。
“不能说LED发展很有序。但有一点很明显,LED技术经过几年推广,已经逐渐成熟了。”她说。
“LED产业发展之初,在中国90%以上是民营的中小企业,只有抱团发展,率先形成产业链,才会拥有主动和优势。”国内一些LED企业表示,就国内LED产业而言,唯一的选择就是形成联盟,不“窝里斗”,才有可能参与国际竞争。
在这种认识下,国内43家从事LED的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于2004年10月成立了CSA。目前,联盟成员单位已发展至包括来自香港和台湾的共计453家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在2009年签署的两岸经济合作协议中,LED产业被列入五个合作项目之一。
基于彼时国际LED产业迅猛发展,来自欧洲、美国和韩国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LED行业协会,均认为成立国际半导体照明联盟的时机已经成熟。伴随中国LED产业的崛起和服务意识的提高,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准确把握“时间窗口”,吴玲提出半导体照明“全球产业”概念,各方需联合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并以“联络人”的角色开展大量的协调工作,赢得了各成员的一致认可。在国际半导体照明联盟成立时,吴玲以全票当选为主席。
由于在中国内地尚无法注册国际性组织,因此选择在香港注册了国际半导体联盟(ISA),于2010年10月17日宣布成立。
ISA成立以来,发展迅速。目前成员已涵盖半导体照明全产业链,飞利浦、欧司朗、三星等国际巨头均已加盟,成员产能占全球半导体照明产业产能的70%。
然而,吴玲等人也意识到,ISA成立不等于成功,“我们拿什么吸引成员?有市场未必有话语权”。
ISA通过组织大量的活动,编写相关指导性文件和白皮书,不断提高知名度,扩大国际影响力,同时逐步树立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并融入了中国产业诉求。
2开拓
抱团做标准打造“信心标签”
针对技术创新与应用市场需求,从2008年开始,联盟就开始组织企业制订技术规范。以自有技术支撑,加快联盟标准研制,打通市场通道。
“原来讲LED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市场应用,互换性难。我们所说的规格接口,就是类似于手机充电器的接头标准。”联盟常务副秘书长阮军说,各种产品规格不一样,传统标委会不愿意做接口标准。
联盟想做,企业也有担忧,一旦参与了联盟标准制定,技术带进去以后,如果市场推不开,那就很麻烦。过去联盟曾多次调研,阮军注意到,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内LED企业数量多,但规模小而散,产业资源不集聚,缺乏龙头品牌企业。此外,行业研发力量分散,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同时,半导体照明标准认证体系还不健全,市场竞争不规范,产业发展环境不完善。
联盟并未因此悲观,“随着技术不断进步,产业规模持续增长,2015年功能性照明市场渗透率将要达到30%”,阮军说道。
针对技术创新与应用市场需求,从2008年开始,联盟就开始组织企业制订技术规范。以自有技术支撑,加快联盟标准研制,打通市场通道。
联盟标准以企业为主体,广泛征求企业意见,提高了企业参与标准的积极性,通过产品质量认证等联合企业共同应用推广联盟标准,联合打造政府采购与消费者市场选择的“信心标签”。
目前,联盟标委会已组织发布26项联盟标准,其中以联盟标准为基础完成制定了5项国家标准,2013年另有3项国家标准完成立项,正在制定中。2013年11月有2项标准以两岸共通技术规范的形式发布。
然而,当前联盟标准的法律地位还未被认可,联盟所探索开展的第三方标准、认证等行业专业化服务领域还需要国家进一步开放。“我们的思想要像降落伞一样,只有开放,才能大有作为。”阮军说。
3创新
实验室起步坚决走创新道路
作为首家依托产业联盟建立起来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民办科研机构的管理和运行模式上,走出了自己的创新之路。
半导体照明联合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是迄今唯一依托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2012年1月获科技部批复筹建的实验室,经过发起单位多次讨论与研究,于2014年注册为民办非企业法人实体。两年内成长壮大起来的这个实验室在民办科研机构的管理和运行模式上,走出了自己的创新之路。
“实验室的注册是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情,这同时也意味着,我们必须在运营模式上进行创新。”联盟秘书长吴玲说。
渴望在全球范围内拿到技术源的吴玲,一开始站在国际视角看待实验室的定位。她选择在中关村注册民办非企业法人实体,是因为这个非营利的、开放的、国际化的创新平台,更符合国际上开放创新的模式,所以实验室现在甚至可以为国外重点大学培养博士。
在经费投入上,实验室主要采用产业界“自带干粮”联合参与的方式,“我们要解决的是行业共性技术的问题,包括支撑市场应用的标准问题”,吴玲说。
如今,实验室已经技术服务近30家企业,并在北京、常州、珠海成功孵化3家企业,技术转让与服务收入超过3000万元,无论是LED路灯智能管理系统还是正在开展商业推广的智能穿戴新产品,都依托在这个技术平台之上快速开花结果。
“我们的重点实验室,既不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实验室,也不完全等同于企业类的实验室”,吴玲坦言,他们所做的是一个行业共性技术的平台。
>>政策背景
首都创新大联盟组建产业“盟友圈”
作为北京市科委推动成立的首都创新大联盟的理事长单位,时至今日,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的成长故事已成为产业联盟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缩影。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不断发展,局限在单个领域的联盟面对新的挑战,产业融合、跨界发展是内在需求和大势所趋,成为新兴产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北京市科委汤健处长介绍,在此背景下,进一步整合资源,实现跨联盟、跨领域的合作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对此,创新大联盟积极组织7家联盟申报国家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试点,由联盟牵头整合研发、成果转化孵化、知识产权与标准、科技金融等资源,围绕产业链和创新链,完善科技服务链,促进技术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促进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服务国家和首都创新战略。
7个试点项目既涉及科技支撑教育、旅游、健康等传统产业升级转型,又涉及基于信息技术的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发展,将打造以联盟为载体的科技服务新业态。
创新大联盟组织成员联盟和企业与贵州、河北等地区的有关科技需求进行对接,TD产业联盟、长风联盟、半导体照明联盟、闪联等联盟与贵州省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