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网站8月4日刊登题为《全球能源地图变化》的文章,作者是美国史密斯研究与评级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全球美国人”组织研究员斯科特·B·麦克唐纳和全球美国人”组织研究助理亚历杭德罗·特伦基。文章编译如下:
在地缘政治剧变的推动下,全球能源市场正在两极分化。国与国之间的言辞日趋激烈,经济脱钩已成为外交政策的核心考虑因素,各国政府被迫区分敌友。这一点在包括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的全球能源市场最为突出。
能源鸿沟的一边是中国、俄罗斯、伊朗、委内瑞拉等国;另一边包括北美、欧洲和亚洲部分国家与地区。包括许多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成员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则位于尴尬的中间地带。未来几年随着地缘政治竞争加剧,两种不同能源市场体系的形成趋势可能加速。
石油和天然气市场由美国、中国、俄罗斯和以沙特为首的欧佩克国家主导。这些国家掌控着一个能源勘探、供应链、工业产品、大型跨国公司和国有企业的复杂网络。全球能源交易的传统要素包括美元作为交易货币、提供透明度的国际公认商业标准,以及西方主导的金融机构。近年来,这一相对开放、有利于俄罗斯与欧洲之间以及波斯湾与中国之间大规模能源流动的体系变得更加政治化和不透明。
全球能源市场的转变原因在于四个相互关联的事态。
第一个事态是美国石油和天然气产业的复兴。20世纪下半叶,美国石油产量大幅下降,导致北美经济依赖于沙特、伊拉克和委内瑞拉等国家。然而,考虑到国家安全以及对更高能源独立性的需求,加之水力压裂法等新技术的问世,一度贫瘠的油田重新焕发生机,美国开始发现和开采巨大的天然气储备。因此,在21世纪的头20年里,美国再次成为全球能源市场上的主要出口国。2024年3月,美国能源信息局宣布,美国“原油产量高于任何国家任何时期的产量”。
第二个事态是西方使用的经济制裁。美国和欧洲对油气出口国伊朗、俄罗斯和委内瑞拉等都实施过经济制裁。虽然经济制裁扰乱了能源市场,但受制裁国都建立了平行渠道,成功地经受住了大多数制裁。
第三个事态是中美竞争日益激烈。北京减少了对美国金融工具(如美国国债)的敞口,并确保其全球供应链——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以及生产电动汽车和电池所需的关键材料——的安全。大宗商品反映了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主导地位:中国控制着全球80%以上的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市场和65%的全球风能产能,并主导了电动汽车和电池生产。美国和西方国家正在努力追赶。虽然中国有意主导全球新能源格局,但它将继续使用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作为通往碳中和世界的桥梁。
第四个事态是2022年2月爆发的俄乌战争。这是推动平行能源生态系统发展的主要催化剂。美国已经取代俄罗斯成为欧盟的主要石油来源国之一,美欧可能继续开展更密切的能源合作。
上述因素共同推动了美欧之间及其与少数全球南方油气生产国的能源依赖与合作,同时也推动了中国、俄罗斯等国之间的合作。
在地缘政治的推动下,这两个阵营正在以内部贸易、投资、货币使用和市场开发为基础,建立自己的经济能源体系。这给巴西和加纳等许多油气生产国以及欧佩克蒙上了阴影,因为这些国家不希望选边站。可再生能源出现后,能源市场的两极分化愈发复杂。
政策制定者有两种选择:要么进一步确保其全球供应链的安全并加强自身能源建设,要么实施外交政策,以缓和日益两极分化的世界,避免加深经济脱钩。考虑到目前的事态,第一种选择很可能占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