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储能,是本次大会期间的热门话题。作为储能技术的关键一环,新型储能正迎来规模化发展机遇期,同时也面临“刚起步就产能过剩”的尴尬,该如何突围?与会专家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新型储能产业发展专题会议现场。活动主办方供图
现状
装机规模快速增长,技术路线百花齐放
何为新型储能?业界普遍认为,新型储能就是除抽水蓄能以外,以输出电力为主要形式的储能技术。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复生看来,新型储能技术在提升能源消纳能力、电源灵活性、电力保供、新能源基地外送、输配电工程投资替代、电网技术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谈到新型储能近两年的发展,“快速增长”是与会专家纷纷提到的一个关键词。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副总工程师、能源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徐东杰在主题演讲中列出的一组数据可以佐证:截至2024年上半年,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4444万千瓦/9906万千瓦时,约为两个三峡水电站的装机容量。
技术路线呈现“百花齐放”。“2023年以来,新型储能行业出现了更加积极的变化,一些新的技术和亮点不断涌现。”徐东杰说,得益于动力电池的发展,锂离子电池技术商业化已经初具规模,钠硫电池正加快商业应用部署,液流电池加速示范应用,压缩空气储能及飞轮储能技术也正在加快商业应用部署。
趋势
提前布局颠覆性储能技术,加快制定行业标准
“快速发展的同时,问题也开始凸显。”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储能事业部总工程师林久标提到,尤其是在以锂电为代表的电化学储能赛道,因为资本争先涌入,盲目扩大产能,导致储能系统价格大幅“缩水”,产能利用率持续下滑。
虽然“刚起步就过剩”,但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郭志强却对新型储能行业信心十足。“储能应用无处不在,新增场景也会不断涌现。”在他看来,未来“新型储能+”会发挥更大的产业影响力,比如“新型储能+智慧城市”“新型储能+前沿科技产业”“新型储能+传统行业”等。
安全与寿命是储能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和风险,这也是当前行业最高的壁垒。
潘复生认为,目前的储能技术还远远不能满足能源转型和能源安全的重大需求,抽水蓄能的效率和环境限制、锂电储能的安全隐患、传统电池的低效率等都是客观事实,“我们必须面对现实,直面问题,从技术层面开拓颠覆性高效安全低成本储能技术与装备,特别是颠覆性储能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需要提前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