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效治霾,南京“后青奥时代”谋突破
7月15日,青奥会空气环境保障临时措施启动首日,不少南京人的微信朋友圈、微博就给傍晚的火烧云刷了屏。之后2个多月里,彩霞、彩虹、蓝天、白云这些美景,成为南京人微博、微信上的“常客”。
据环保部门统计,8月,南京收获了9个空气质量一级优秀天,空气质量良好率为94%;9月截至28日,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为21天。
青奥会已经圆满落幕,如何让蓝天在“后青奥”成为常态,是政府和环保部门面对的一道长效命题。
“青奥期间是南京第一次采取全面而强有力的空气污染管控措施,管控成效足以印证一个结论——雾霾可治。”市环保局负责人说,“后青奥”治霾,南京更有决心和信心。
不少青奥期间环境管控措施被保留
雾霾污染的罪魁祸首是PM2.5,而在过去的两个月里,PM2.5在南京一直“抬不起头”。记者查阅环保部门监控数据,这一时期,PM2.5分时数据最低时达到了12微克/立方米,可以说是零污染,青奥会空气临时管控措施的效果可见一斑。
青奥空气管控措施可用“限产、停工、限行”6个字概括:钢铁企业烧结工序减产30%,化工、水泥、石化等重点企业减产20%,环保整改不到位的高污染企业停产;8月期间所有工地一律停工;青奥会前淘汰所有的黄标车,黄标车查处实现全省联网,外地黄标车、危化品车禁止进入南京,未安装油气回收装置的油罐车、加油站不得营业。
为保障管控措施到位,市环保局向重点工业企业派驻工作组,对企业限产停产进行督查;市、区、街道三级工地督查组确保工地停工到位;交管部门和环保部门加大黄标车道路查处力度。
在南京之外,长三角“三省一市”其他22个城市联手为南京空气质量筑起“护城河”。“三省一市”共排出315家重点燃煤电厂管控名单和第一批179家重点废气排放企业管控名单,23个城市抱团保障南京蓝天。
“很多青奥会空气管控措施为我们今后的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了经验,业已形成的好机制将得以保留并不断健全完善。”环保部门相关人士透露,例如,因为青奥,长三角联防联控进入紧密合作的新阶段,未来这一机制将继续推进。青奥期间,气象部门与环保部门每日会商,信息共享,对及时研判、预警起到了重要作用,未来这一机制也将得以保留。
记者注意到,新近出台的《南京市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中,不少青奥期间采取的大气污染防控举措已经得以“长效化”,如在控制施工扬尘污染方面,将落实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及联合检查制度,定期组织扬尘污染执法专项行动,实施“日常巡查”、“专案稽查”、“考核通报”等。
同时,青奥空气管控措施的成效也成为南京的另一份“青奥遗产”:全市燃煤小锅炉全部淘汰,重点工业企业推进脱硫脱硝和环保改造;工地扬尘管控形成长效管理机制,纳入政府行政问责考核;4月1日,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国V柴油油品升级,南京成为继北京之后,全国第二个全面推广使用国V油品的城市,全市淘汰5.9万辆黄标车,机动车尾气污染得到明显控制;全市加油站、油罐车完成油气回收改造;青奥会前,我市新购、更新公交车2530辆,其中纯电动公交车1058辆、天然气公交车1106辆,清洁能源车辆占85.5%,主城区所有国Ⅲ标准以下的公交车全部更新淘汰完毕,街头再也不见黑烟公交车。
力保蓝天白云,南京治霾屡出重拳
治霾,一直是近几年南京攻坚的“硬任务”。
钟灵毓秀的南京,在霾面前,却显出了地理劣势——南京地处中国区域性雾霾天气高发的长三角地区,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簸箕形”地势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尤其是秋冬天气,主导风向是东北风时,污染物就会在城区积累,导致污染加重。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南京产业结构偏重,工业污染治理任务比较繁重。
尽管存在“先天不足”,此前几年的“成绩单”也不够理想,但南京治霾的进程一直不曾停歇,最近两年更是屡出重拳。
2013年年初,南京牵住霾污染的“牛鼻子”,在全国率先启动铁腕控煤。出台“史上最严”的控煤行动计划——《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十二五”期间控制能耗和煤炭消耗总量的实施方案》。
今年初,我市又出台《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4—2017)》和《南京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形成南京大气治理“10条72策”和重污染天气“四级”应急工作机制,全方位为南京城树起一道大气“防污墙”。
除了制度层面,我市还把大气污染治理同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努力走出一条以治理污染促进科学发展、转型升级、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的新路子。
今年,我市开始推进四大片区工业布局调整,金陵石化及周边地区、大厂地区、梅山钢铁及周边地区和长江二桥至三桥沿岸(含八卦洲)地区,计划通过工业布局调整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改善地区环境,提升区域竞争力。“这不仅有利于南京从根本上推进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遏制南京产业结构偏重、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也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城市环境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整套“组合拳”打出后,南京从源头控制大气污染的能力大幅度提升。
当前,南京控煤和减排都已取得积极进展。今年以来,我市全面推进燃煤设施关停改造,关停了新苏热电、二热电厂,完成梅山公司“煤改气”工程;主城区外1012台燃煤锅炉完成关停或清洁能源改造。
经省环保厅核定,截至去年底,我市SO2、NOx两项污染物已分别完成“十二五”减排任务的89%和97%,超序时进度,居全省前列。今年实施大气减排项目50个,所有重点脱硫、脱硝工程进入收尾阶段。我市大气污染减排有望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
曾经,在全省13个省辖市每月一次的空气质量排名中,南京屡屡垫底。而最新公布的8月份全省13市空气质量排名中,南京达标天数全省最多,超过80%。
“后青奥”环境保障排出十大新任务
9月6日起,全市工地陆续复工,市民担心的工地赶工期、扬尘污染反弹情况并没有出现。从环保部门督查情况看,大部分工地控尘到位,青奥会前形成的工地扬尘管控措施已经看到成效。
工业企业自9月起也已恢复了正常生产规模,但蓝天并没有离南京而去。以9月10日—24日为例,南京的AQI指数都在50上下,保持着非常好的水平。
不过,“后青奥”才刚刚开始,治霾仍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南京大气污染防治的主要任务。为巩固青奥期间大气环境保障所取得的成效,相关部门已排定了十项重点任务。
——全面强化考核机制。根据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试行)》和六部委《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试行)实施细则》的精神,全面落实,有效应对。制定我市考核办法,将各项重点任务分解到各区(园区),各部门,努力推进空气质量改善。
——强化严格控煤措施。加快燃煤机组的关停淘汰和燃气化改造,从严控制燃煤品质和用煤总量,抑制高耗能行业扩张,确保实现燃煤总量削减目标。
——从严落实环境准入。严控有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新上项目,对四大片区实行总量“只减不增”,从源头上控制污染。
——加快大气污染减排。年内完成建设列入“十二五”计划的所有脱硫、脱硝工程。加强设施监管,确保正常运行和达标排放。
——推进片区综合整治。制订实施大厂等片区大气污染综合整治方案,实施更有力的污染关停整治措施。加快石化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
——深化工地污染防控。青奥会后持续保持高压防控态势,加大巡查、督查、考核、问责力度,严防扬尘污染反复回潮现象。
——加强车船污染治理。强化油品监控和车辆准入核查。完成全部黄标车淘汰任务。推进工程施工机械、码头装卸机械、机动船舶等排气污染防治,强制使用清洁油品和加装污染治理装置。
——加强生活和农业污染防治。开展餐饮、印刷、干洗、喷涂等行业的废气污染治理。做好秋季秸秆禁烧工作,不发生秸秆焚烧引起的污染天。
——落实污染应急响应。推动区域大气联防联控常态化,细化落实应急响应措施,对发生重污染天气时,实行更为及时有效的应对处置。
——实行最严格的执法监管。开展全天候、全覆盖、全方位、立体化的环境执法行动,落实铁律监管、铁面执法,对偷排、偷放、偷倒等环境违法行为,从严查处,严惩不贷。
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最近两年,我市财政已统筹安排专项资金12.4亿元,用于加强工业大气污染治理、机动车污染治理、工地扬尘治理和企业节能减排等工作。未来,我市将更加科学制定市级环保资金计划,进一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项目的顺利实施。尤其将在建立区域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提高排污费征收标准,落实国家、省环保引导政策等方面,提供更大力度的财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