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呼和浩特市光伏产业快速发展深度报道

   2014-10-11 中国节能网1560
核心提示:中欧之间的光伏产品贸易争端已渐渐成为遥远的回忆。随着国内需求的持续增长,以及日本等新兴市场的出现,中国的光伏产业似乎回到了正轨。
中欧之间的光伏产品贸易争端已渐渐成为遥远的回忆。随着国内需求的持续增长,以及日本等新兴市场的出现,中国的光伏产业似乎回到了正轨。

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面的金桥工业园区,聚集着主要以制造多晶硅和单晶硅为主的企业,记者在这里几乎看不到当年金融风暴留下的迹象——即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对于下游产业(太阳能电池板)尤为敏感。

园区企业内蒙古中环光伏材料有限公司,是天津中环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主要生产制作太阳能电池的主要成分单晶硅。公司厂区周边环境十分安静,进入厂区,就能看到车间里各种高科技设备有序地运转着,身着白色工作服的工人们穿梭于间。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即使是在2011-2012年,由于欧洲对中国的双反调查,国外需求疲软,产品库存创历史新高,该公司还依然维持正常生产。

七八年前中国光伏产业开始发展,并且快速成长,地方政府和企业都热情高涨,禁不住诱惑投入大把金钱于其中。然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改变了一切,产能过剩和债务几乎成为行业的代名词。

天津中环的另一个子公司,中环能源(内蒙古)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潘秀建(曾在中环光伏工作过)回忆说,在2006年-2007年,产品供不应求,客户都是带着现金去见厂商,在订单交付前就支付所有款项。在当时,客户更关心的是他们是否能拿到产品,而不是产品的质量。

“正是看中了该产业的发展前景,甚至一些制造箱包和鞋子的商人都不断涌入光伏行业,希望能分得一杯羹,”潘总说道,“但当2011年和2012年需求大幅下降时,这些企业都死掉了。”

“当大潮退去后,我们才能知道谁在‘裸泳’,”一切正应验了股神沃伦˙巴菲特的名言。

“中国光伏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很多公司缺乏不被其他人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北京清华大学创新创业与战略系副教授史蒂文˙怀特分析道。

在光伏行业中,中环光伏是一个例外。其母公司天津中环股份是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于2007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该公司在半导体材料(自1958起)和太阳能电池(自1988起)制造方面拥有雄厚的技术积淀,在单晶硅生产和晶片加工方面有独特的技术优势。

2009年,光伏行业还未从全球金融危机中缓过神来,中环股份在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开设了单晶硅制造厂。

潘总说:“行业遭受危机,对我们当然也有影响,但我们想尽办法降低生产成本,并通过精益管理来提高效率。”

走在车间里,可以看到一些工人正操作着排列整齐的单晶炉。车间经理说,工厂刚开始生产的时候,一名工人只能照顾三到四台单晶炉。现在有了自动化工艺技术,一个人同时能操作12台炉。正是由于这些改进措施,2011-2012年间公司还提高了员工的工资待遇。

中环光伏的发展还得益于内蒙古较低的电价,每千瓦时0.47元(相当于0.0766美元,0.06欧元)。作为一个密集的电力消费单位,这也是天津中环在内蒙古投资建厂的一个重要原因。相比而言,天津的工业电价是每千瓦时0.8-0.9元,在浙江和福建等沿海地区电价甚至超过每千瓦时1元。

“其他地区也能提供优惠的电价,不同的是,那是通过政府补贴获得的优惠电价,但如果用电大到一定程度,政府根本负担不起。而在这里,目录电价就十分具有竞争优势,”潘总说。

中环光伏目前专注于发展单晶硅产业,并坚定相信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将取代多晶硅——后者在中国占的份额更大。

“业内普遍的焦点已经从关注单瓦的投资成本转移到降低每千瓦时电力的生产成本——在这方面单晶硅制成的电池有很大的优势:多晶硅电池的平均转化率是17.5%,而直拉单晶硅是18%-20%,区熔法制单晶电池能达到25%是以上”,潘总介绍说。

天津中环股份也在逐步延伸自己的业务范围,与专门生产高效太阳能电池的美国SunPower公司合作,量产SunPower公司专有的C7太阳能电池接收器,这些接收器将会被用做电站的建设,转化率将达到25%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

由天津中环股份、美国Sunpower公司、和内蒙古当地企业合资组建的华夏聚光(内蒙古)光伏电力有限公司,已经获准在呼和浩特建设一个20兆瓦的太阳能电站,和一个建在呼和浩特武川县的100兆瓦电站,预计于2015年完工。太阳能电站将使用第三代聚光技术,将太阳能七倍聚光反射到太阳能电池接收器上。

中环股份销售额的70%是出口,其出口国家已经从欧洲市场转向韩国、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家。

位于金桥工业园区的神舟硅业有限公司,主要为国内市场生产多晶硅。该公司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旗下子公司,神舟硅业的产品同时还销给其他中国航天分公司。今年前八个月我们的销售额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76%。”神舟硅业办公室的负责人告诉记者。

然而,他也坦言下半年的经营情况“并不乐观”,因为下游光伏电站建设放缓,致使多晶硅价格降低。他呼吁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降低生产成本的支持力度。

中环光伏和神舟硅业是呼和浩特市正在逐步成型的光伏产业集群的代表。呼和浩特市,内蒙古高原上一个崛起中的经济中心,正在努力打造一个完整的光伏产业链,以减少对传统石化工业的依赖。

从光伏产业上游(多晶硅、单晶硅生产),到中游(太阳能电池板)再到下游(太阳能电站),目前有四家规模以上企业已经投资到每个领域中。一个全新的光伏工业园也正在兴建中。

据政府统计,目前呼和浩特主要产能为,多晶硅5000吨,单晶硅10000吨,太阳能电池及模块30兆瓦。

呼和浩特赛罕区区委副主任王建国说,相比石化工业,中环光伏年产值超过300亿元,光伏行产业规模仍然较小。但其增长速度快,技术发展迅速,发展前景较好,其发展是不可估量的。王主任告诉记者,政府特别看重的是“产业集群效应”:大公司的入驻将会吸引更多配套企业。加上内蒙古较低的电价,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和优质的硅矿,内蒙古非常适合太阳能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然而,呼和浩特城市主管部门也认识到目前的产业集群仍未成熟,产业集中于上游(多晶硅,单晶硅生产)。相比下游产业(太阳能电池板及模块公司),上游产业在价格和渠道上影响较小,全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较弱。下一步呼和浩特将进一步发挥城市优势,吸引更多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