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应对大气污染形势严峻,替代化石能源的任务繁重,随着新型城镇化进展加快,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清洁能源体系势在必行。
《生物质能“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生物质年利用量超过5000万吨标准煤,其中生物质发电要达到130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780亿千瓦时,生物质成型燃料1000万吨,生物液体燃料500万吨。然而,从生物质各产业的具体政策和实施成效来看却差强人意。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营造生物质能发展的大环境
“新型城镇化的‘新’体现在不再靠重、化工业,不赶农民上楼,农民不再背井离乡即可就业,中小城镇保留田园风光……”在2014中国国际生物质能大会暨展览会上,中国农业大学生物质工程中心教授程序表示,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就是实现新型城镇化可以依赖的支柱型产业。程序解释说,生物质能产业产品不愁“卖”,有气、固、液态多种能源形态和电能,可形成多种产业,容纳大量就业,“农民就业、增收,城镇建设需要的资金,都有了着落”。
有关数据显示,传统有机废弃物可以转化的能量是惊人的:农业秸秆总量7亿吨,其中50%可作开发利用,约等于2亿吨标准煤;林业和木材加工废弃物可利用量为2.1亿吨,约1.4亿吨标准煤;畜禽粪便35亿吨,转化沼气约1.49亿吨标准煤;污水652亿吨,可转化沼气约0.91亿吨标准煤……原材料结构显示我国生物质发电供热空间最大。不同生物质原料适合转化加工为不同产品,经原料与产品间的搭配与组合,其中约39.2%的生物质原料宜用于生产液体燃料以替代石油;13.1%的生物质原料宜用于生产气体燃料以替代天然气,最大占比约47.7%的生物质原料宜用于转化固体燃料供热发电以替代燃煤。
不过,制约生物质能发展的症结目前依然存在。以生物质发电为例,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生物质能专委会秘书长肖明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生物质发电起步早于风电、太阳能,但现在发展滞后,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生物质发电不仅需要装备,还要采购资源,资金投入较大,而风能和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也无需采购费用;第二,生物质不可能像煤炭、石油那样高度集中,收集、运输、储藏等环节复杂,如果储存不好,霉烂后就一钱不值;第三,生物质能源分散在家家户户,一般项目初期低价的原材料到产业兴建起来之后价格越来越高。以生物质发电为例,运营初期秸秆是100元/吨,现在已经300多元/吨了。
此外,生物质材料品类较多,无法一次转化木、秸秆等不同材料,加工环节粉尘也很大,对设备的质量要求特别高。这两个因素制约了国内加工产业的生产周期和成本。
肖明松表示,发达国家对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往往也是“走投无路”所致,但国内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中国煤炭占整个能源消费的67.7%,世界平均水平为30.3%;油和气中,气只占2.6%,其中30%的天然气来自进口。考虑到天然气的储量和价格,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元春表示,在很大程度上“煤改气”或要靠“煤改成型燃料”来完成。一般生物质燃料是低碳或零碳排放,生物质天然气甚至可实现负碳排放。
生物质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马隆龙指出,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一是可以增加农村地区清洁能源供应、改善农村卫生状况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可以延伸传统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据统计,利用秸秆、禽畜粪便以及我国50%的低质地进行生物质能资源开发,就可以带动500万农户,增收4000亿元。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能热电公司通过农民合作组织,扶持周边上千牧户在沙地上大面积种植灌木沙柳等,定期平茬,从农牧民手中收购枝条用于发电。发电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又用于生产高价值的螺旋藻。既调动了农牧民的积极性,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又达到了防风固沙、改善环境的效果。
会上,广州能源研究所的许洁博士发布了《中国生物质发电与供热路线图》,到2050年,我国生物质发电的目标是达到3883亿千瓦时,占所有能源供应的2.8%,生物质供热将达到6030亿千瓦时,占比提升至11.6%。许洁建议,当前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应加大生物质发电供热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国家科研经费的支持力度,重点研究低能耗清洁生物质热电生产技术的开发;也要拓宽资金融入渠道,探索科研单位与生物质企业的合作创新,提高产业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国家林业局造林司能源处处长王晓华表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要正确认识生物质能,共同营造生物质能发展的大环境;二是要深化改革,转变作风,出台政策措施,让有能力、有条件,有意愿的企业都参加进来。
国能生物发电集团有限公司科技部总经理庄会永告诉记者,尽管在原料可持续供应、系统集成技术、经济性及市场培育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难点和障碍,但长远来看,随着有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各种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不断进步,生物质能产业将会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生物液体燃料、生物天然气、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及生物质发电等产业应用水平将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