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政策护航 解决LED行业“人才荒”难题

   2014-03-12 中国节能网2700
核心提示: “每次问到企业有什么困难,得到最多的答案就是缺人。”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秘书长吴玲多次在行业会议上如是表示。当前LED产业已经进入整合期,发展前景广阔,备受看好。但由于国内大专院校没有设置与LED相应对口的专业,使推动与维系LED产
“每次问到企业有什么困难,得到最多的答案就是缺人。”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秘书长吴玲多次在行业会议上如是表示。当前LED产业已经进入整合期,发展前景广阔,备受看好。但由于国内大专院校没有设置与LED相应对口的专业,使推动与维系LED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端研发人才、中端工程人才以及初级技能人才都出现了短缺的现象,“缺人才”成为了业界的普遍共识。广东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一位业内人士说:“人才已经成为制约广东LED产业快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政策护航 助力高端人才引进

面对LED产业人才严重缺口的现象,广东省做了诸多努力,一方面用好用足国家促进自主创新和培育新兴产业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积极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扶持LED产业发展。其中“十二五”期间每年投入4.5亿元设立的“LED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就是用于引进培育创新人才和突破核心技术、开展应用示范,建设创新平台。特别是通过高端人才引进政策,引进了一批一流的创新科研团队和科技领军人物。

其中,由甘子钊院士领衔的宽禁带半导体研究省级创新科研团队,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LED上游技术及装备。在东莞市中稼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建成我国第一条专业的氮化镓衬底生产线,并完成激光剥离设备的产业化,自主研发新产品多个,使广东逐步成为半导体上游材料的研发生产基地。同时,利用“哑铃型”国际科技合作新模式,加强与LED国际机构的对接合作,组成了国际化的科研团队。

此外,香港应科院、香港理工大学、台湾电机同业工会也纷纷在广东建立分中心,为广东LED企业引进港台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提供了载体和渠道,有效解决了制约广东LED产业发展的人才瓶颈。

尝试多方合作 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除了充分利用现有的优惠政策措施外,广东还在积极尝试多方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2011年,佛山就开始尝试三方合作培养人才。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机产业联盟华南分中心、广东省新光源产业基地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等高校签署人才培养战略合作意向书,高校根据产业基地的人才需求,调整和设置配套学科,并定向为基地企业培养LED照明方向专业人才,与企业建立“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无独有偶,打破了国外企业对我国MOCVD设备垄断的广东中科宏微半导体设备有限公司也有类似的设想。该公司项目负责人曾一平表示,目前公司引进MOCVD国际领军创新团队已经接近完成,正考虑利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的LED专业人才。公司将争取早日建成LED产业示范基地,同时依托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的科研力量,与广东本地的多家高校达成LED人才培养计划,将高校中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吸纳进来,优秀的还可以派遣去美国进行进一步培训学习。

曾一平表示,“国内相关专业的学生能有机会与国际LED领域的领军人物近距离学习是十分难得的机会,同时自主培养核心技术人才对于我国LED科研水平的提高有很重要的意义。”

营造创新土壤 人性化留住人才

虽然从国家到许多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引进LED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但人才的培养速度还是远远跟不上LED产业的发展速度。不少业内专家指出,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对人才需求的迫切程度也不同,目前最紧缺的是高端技术和管理人才。当前,只有以企业自主培养人才为主,兼顾引进高端人才,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才能有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东莞市中镓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国义表示,“当下人才竞争呈现国际化,人才流动已成为常态化。在人才引进上要转变意识,比如引进创新团队,必须在其子女入学、研发配套、引进后的政策落实等服务上精益求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这些创新团队、高端人才的创新活力,留住他们。”

广东LED产业发展面临的人才短缺难题,如今各方正在合力破解,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业内人士认为,只有坚持“人才战略”,待到国内LED产业发展成熟后,人才缺失的状况才会得到有效改善,那时,本土人才将成为LED产业的主力军。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