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全球能源“产能过剩”时代:页岩气革命难复制 过度消费石油

   2014-10-25 OFweek节能环保网2460
核心提示: 全球石油价格即将跌破80美元,经济新常态的趋势相当长时间内不会改变,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速度正在减弱而不是增强
全球石油价格即将跌破80美元,经济新常态的趋势相当长时间内不会改变,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速度正在减弱而不是增强,全球低通胀时代将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尽管全球性去杠杆浪潮带来的通货紧缩迫使欧美日等主要经济体央行[微博]推出了一轮轮量化宽松政策,向经济体注入大量流动性,因为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全球常规、非常规油气增加、新能源发展加快,世界能源供给进入过剩周期。中国经济新动力智库访谈是知名能源研究专家中海油首席能源研究员陈卫东,他认为,中国大可不必对能源供给问题过分看重。美国能源独立甚至是由进口国向出口国转型,全球能源供应充足的态势已经形成,加上俄罗斯油气出口加快“东向战略”的实施,能源供给一段时间里不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威胁,只要全球自由贸易体系正常运转,中国就不会有能源安全问题。
  2015年,美国即将进入加息周期,美元走强是大概率事件,国际石油价格失去了支撑上行的金融因素。另一个因素是中国需求,这一次中国不会出台大规模刺激政策,而是推动结构调整和改革,经济增长驱动力转向依赖智力、品质、效率、环境改善和消费,廉价劳动力、资源和高储蓄的资本一直是过去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低成本竞争优势不再,效率提升空间很大,市场化改革释放的价格信号和产业结构调整将减少对石油等能源的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能减排保护环境,能源消费结构也会发生改变,新能源所占比重将会越来越大,中国石油需求增长不会太快。
  金融危机之后,最大的变化是需求成为稀缺资源,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再平衡的目标都是转向寻找经济体内生动力,金融危机最早发生的美国经过5年的调整经济逐渐恢复;页岩气革命解决了美国能源问题,从最大的能源进口国变成了能源净出口国,能源成本低提高了国际竞争力,再工业化效率高,高科技产业重新繁荣。美国占据微笑曲线的前端,依靠技术研发和效率驱动;中国则占据微笑曲线后端,依靠消费和效率驱动,阿里巴巴超过亚马逊成为全球最大电子商务公司,中国互联网消费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这已经代表了中国经济增长新的动力趋势。受益于全球低通胀和能源过剩周期,中国经济可能进入一个低通胀中速增长的时期。
  页岩气革命难复制
  问:今年美国奥巴马做了一个能源政策的报告,解释了美国的能源战略,美国通过页岩气革命已经从能源进口国变成了净出口国,这对中国经济增长会有什么影响?
  陈卫东:最近,美国总统办公室发表了称之为“全方位”的能源发展战略。此战略的重点是“全方位(All OF THE ABOVE)”,就是各种能源都要使用,不仅仅是石化能源。2008年奥巴马提出发展新能源,后来有了页岩气革命,再后来又是新能源革命。美国还提出了温室气体减排30%的目标,提高煤电的门槛。中国现在面临的不是能源供给问题,而是环境可持续的问题。中国刚刚开始涉及“减排”,首先是减少颗粒物、硫化物等等污染物源,首要目标是减轻雾霾。减少二氧化碳“减排”,是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关键所在。美国页岩气、天然气价格可比煤炭,天然气使用比重增加了,煤电的比重下降了,二氧化碳排放大幅减少。原来美国的排放量比中国高,它是大个子在前面顶着。这10年中国排放增长太快,中国现在是最大的排放国,美国现在轻松地站在了我们的后头。受到巨大污染排放伤害的是人民,“减排”首先是对本国人民的交代。如何衡量一个国家的能源效率?达沃斯搞了一个能源绩效三角,这三个顶点一个是经济发展,一个是供给安全,一个是环境可持续。前年中国是在105个国家里面排在第74位的,去年是第85位,下降了11位,就是因为环境不可持续。
  问:中国能不能通过页岩气革命来实现能源的自足?
  陈卫东:我认为中国不会发生美国式的页岩气革命,就是产量出现爆炸性的增长阶段。这不仅仅是资源、地理条件和技术方面的差异,还有油气工业结构、筹融资体系和基础设施,更有制度和企业家层面差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尽管美国页岩气革命的模式不可能在中国复制,但中国会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资源在,需求在,技术在进步,市场在完善,中国很可能成为除美国以外第二大的页岩气生产国。
  问:美国和俄罗斯都是能源出口国,中国却代替美国成为全球能源市场最大的买主,能源会不会成为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制约因素?
  陈卫东:全世界经济靠消费拉动,中国只要放开能源市场的竞争就可以保证能源供给,不一定非要国有控制,只要市场买得到,供给就没有大问题。如果价格是扭曲的,不是市场化的,是人为压低的,可能就会发生供给问题。上世纪70年代,美国购买石油的消费只占其国民的3.5%,2008年石油价格最高140美元的时候只占了1.7%,能源在整个社会经济里面的地位是不断下降的。经济发展了,能源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下降,加上新能源发展和能源效率提高,能源供给问题对国家发展的制约已经减弱了。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增长乏力,能源需求变成相对稀缺,中国是最大的买家,对世界能源市场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包括对价格的影响力。
  国有控制模式不是最佳选择
  问:能源领域三大石油巨头都是国有的,过去我们成功的经验是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责任,背后有一种政府官员考核机制的指挥棒在发挥作用,这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和别的经济体最大的不同,您认为,政府管理经济的模式仍然有效吗?
  陈卫东:世界石油消费大国的油气工业体系各不相同;日本、德国和韩国国内没有什么油气资源,基本没有什么像样的石油大公司。中国、美国既是油气消费大国,也是石油生产大国,美国的石油公司从来没有被国有化过,中国石油公司自现代石油出现以来几乎从来就没有被“民营化”过。今天中国三大石油公司规模的确很大,为解决中国油气供给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全球油气产业并购市场可以说是异军突起,过去5年3家石油央企投资1041亿美元收购海外石油公司和资产,远超过美国和欧洲的同行们,我称之为油气产业并购的“中国时代”。在国内,三桶油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从另一种数据看,三大石油公司国内油气产量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差不多是12%,一个神华集团生产5亿吨煤,5亿吨煤也占到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2%。今天中国年消费石油约5亿吨,天然气1700亿立方米,石油60%是进口的,天然气也有30%是进口的,国际贸易成为了保障油气供给的重要渠道,而且对国际油气贸易的依赖会越来越多。如果说油气生产领域由于历史传统文化等种种原因仍然保持国有垄断的地位,一时摆不脱“历史路径”的依赖的话,油气国际贸易和分销领域加快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似乎可以加快速度。中国能源未来竞争的是如何削减能源消耗规模和提高利用效率,把握好经济发展、供给安全和环境可持续的能源绩效大三角的良性平衡。
  政府过多干预经济会带来几个问题:一是怨气很多,政府管的事很多,功劳是你的,责任也是你的。二是企业家们有很多活跃的有创意的想法难以得到实施,想作为,没有得到公平的对待,抱怨没有足够的空间。在垄断行业占据主导地位的国有大企业,它们就是行业,行业就是它们。没有众多多种所有制的企业活跃在一个行业里,很难说这个行业市场化了。
  问:中国过去成功不是重复苏联模式的老路,恰恰是在改革这种模式上获得成功,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吸收了发达国家优秀的东西,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实效;任何一种成功模式都是独特的,当然也有自身的弊端,所以,要继续改革。你认为是否存在一个中国模式?
  陈卫东:中国过去靠的是劳动力、人口红利、果断决策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大潮中。搞改革释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搞了一个外向型对外开放,从经济特区到全国,推动了近30年经济的高速增长。在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中国经济增长一度中断,但咬紧牙关最后挺过来,加入WTO[微博]使这个危机转换过去了。2008年遇到美国金融危机后,为了挽救经济进行大量刺激,产生很多的负面影响,像产能过剩;当时又看不懂,你说不刺激又不行,刺激药量下得有点猛,那个时候没经验,这个时候说过去的事情没什么意义,要说就是说未来怎么做,这是最关键的。
  从整个经济发展阶段来说,中国是追赶型的,追赶型的好处就是方向是清楚的,不需要去探索什么方向。探索创新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而且成本很高。过去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有很重跨越式发展的情结,当我们穷,我们受挫时,我们比较开放,愿意跟别人学。当我们发展起来了,有点资本有点实力了,有人就忘记谦虚谨慎了,开始膨胀了,总觉得我们是跟着别人跑,我们要领导别人,要跨越过去;所以,韬光养晦在中国是不容易的。中国发展到今天,的确“前无古人”,可以模仿学习的样板几乎没有了。我们必须懂得,探索创新,尤其是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不但需要时间,很高的社会成本,而且还有不确定性。
  问:政府手中掌握大量资源,所以,要简政放权,释放市场竞争的活力,改革目标是要确立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依法治国,如果都公平竞争了,三大石油巨头如何释放新的竞争力?
  陈卫东: 像这几大石油公司解决了需求的问题,但净资产收益率和销售的利润都在下滑,连中海油都是这样,近几年在国际同行中成本增长比较快,需要反思。国有企业机制的优缺点大家都是清楚的,必须改革;中石油股票下跌80%了,都没有人出来对股东解释一下。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是不可想象的,股东会把董事会罢免了,高管层要引咎辞职。当年,国家决定成立几大录像带公司,还没建好就不行了,DVD就出来了,技术进步这么快的条件下,企业家和市场的摸索也许更有效。市场经济都是靠企业家,生就是生,死就是死,成了就是英雄了。谁能判断Facebook是这么大的企业,马云[微博]刚开始时谁知道有今天。
  问:国有企业在搞混合所有制,决定成败有两个关键问题,一个是机制转变,一个是在三公基础上资产定价,国有资产定价要靠竞争获得,您认为,混合所有制经济能否让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的中国经济重新焕发活力?
  陈卫东: 国企掌舵者是企业家吗?其实,国企产生的是官员。政府必须真的相信市场,市场需要企业家,市场能造就企业家。“现代企业制度”轰轰烈烈干快20年了,你查英文没有这个词,因为所有公司制的问题核心在产权上,我们当时不想突出产权的问题,现代企业制度可以把产权问题回避掉,现代企业制度不仅有产权问题,还有管理的问题,还有激励的问题。混合所有制我觉得这是一个进步,混合所有制经济开始触及产权问题,明晰产权,现在不回避产权问题了。但是,混合所有制就没有增加市场主体,企业不会有多大改变,只是改变了公司的股权结构。
  中国的国有经济已经明显表达出不能公正对待利益相关方,垄断企业过去有效,因为集中所有资源提高量的问题,这种集中命令模式很容易做大,现在经济需要质量和效率,民营经济的优势就凸现出来了。但是,如果简单的把国有公司私有化,可能会走上俄罗斯的道路,俄罗斯的私有化是很不成功的一个例子。
  石油安全被过度消费
  问: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还是改革,不要夸大能源安全,把它放到太高的位置?
  陈卫东:什么叫能源安全,你自给自足就叫能源安全吗?我们有较为丰富的煤炭资源,我们过度地依赖了煤炭,现在自己的环境不好了,“呼吸”不好了,安全的概念是什么?现在中国能源最大的问题是价格扭曲的问题,油比美国贵,还有电力,现在一半以上的能源都是要靠电来消费的,但电力价格是非市场化的。中国能源价格扭曲的核心在电力价格上,电和气是可以替换的,为什么和俄罗斯谈气谈了十几年,不就是价格问题嘛。1993年中国石油是自给自足的,当时是1.5亿吨,现在消费量是5亿吨,进口了3亿吨,不也是资源短缺嘛,但是,价格到位就买得到,现在没有说买不到油的。天然气我们也是不够,为什么我们买不了,不就是价格问题吗?本来这个资源就贵,供给的价格便宜,谁去生产呢?日本几乎是一滴油一立方米气都没有,全球百分之六七十的LNG是供给它的。日本的能源在竞争中是最贵的,贵了人家就会珍惜,想方设法把它用好,天然气与油价挂钩,是油价的80%,日本的能源产生的单位能耗是我们的五分之一。
  美国能源消费的40%是石油,占了GDP的1.5%,中国能源消费石油占18%,占GDP的比例低于美国;我们的能源消费主力不是石油,而是煤炭。我们这样算,石油工人300万,煤炭工人300万,加上附属产业,差不多两千万职工,并非创造劳动就业的主要行业。
  问:中国的能源安全一方面要走市场化,靠全球自由贸易获得,另一方面还要推动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新能源革命是不是一个发展方向?
  陈卫东:能源消费会下来,欧洲已经下来了,不会无限增长的,因为能耗在下降,技术在进步,能源现在的供应是由紧缺变成充裕的,技术进步,能耗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都在起作用。欧洲已经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可再生能源在欧洲的能源消耗比例已经占到20%了,中国应该是9%,所以,不要把新能源看成是一件无限增长的事情,能源这些年总量在增加,但是,能源在GDP的比例是在下降。所以,不必把它看得太重。新能源对于保护环境重要,会有一个增长机会,但不可能取代石化能源,只能是一个补充,这也可以有一个更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今后能源地缘政治会围绕市场客户需要展开,我们有主动权,很多东西我们不用着急。
  问:政府与市场划分边界后,市场经济就能包治百病吗?
  陈卫东:市场经济也有起伏,有自己的周期在里面。以前我们都说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你现在看最大的重复建设是什么行业?在几个国有经济控制力较强的行业,重复建设都很严重。中国钢铁过剩了吧?现在中国石油炼化在步钢铁行业的后尘,生产能力又严重过剩了。甚至长期短缺的电力,也开始出现过剩了,越是审批,重复得越严重,浪费越多。在那些充分竞争的行业,所有企业公平竞争。民营企业生生死死都是自己的事,钱都是他自己口袋里出的,有恒产有恒心,知道疼在哪里,国有企业知道疼在哪里吗,我不相信再建几个大的国企,再把垄断召唤回来,就可以拯救过剩的产能。中国人比较注重实效,有的东西管用就用这个药方,不管你是中医还是西药。中国有很强的实用主义文化,计划的办法、市场的办法,还有其他的什么办法,只要管用就行。我们不能短视,我们太多时候急于赶超,急于跨越,只顾眼前,把很多矛盾后移。俗话说,出来混的总是要还的。
  改革要承认人的本性是什么,逐利的,趋利避害的,也不是大公无私的。人性是复杂的,经济人、社会人、政治人,各种人都有,但是,最基本的还是动物性。亚当斯密最注重的道德情操论,他在自己的墓铭志写,这里埋葬的是《道德情操论》的作者,他不说这里埋葬着《国富论》的作者,他认为人的道德情操约束比发财致富更重要。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