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给我熊跃辉这个机会跟大家交流环保产业的现状与前景。我熊跃辉作为环保部科技司的司长,希望讲一点平常环境下大家想知道难知道的情况,尽量给大家一些启示。换位思考,假如我经营企业,需要政府机制体制的完善、政策的支持、法规的引导。所以首先把环保产业的现状做一个简单的通报,目前这些数据还没有正式对外公布。
环保产业规模以上即二百到三百万年收入以上的从业机构,2011年接近2.4万家,营业性收入约3万多亿,内资企业占92.9%,境外企业大概有7%,其中港澳台2%左右,5%是外资资本企业。上市公司400多家,具有国家高新技术等级的企业占11%,分为环保产品、环境服务和资源循环利用产品三大块。
第一、环保产品。从规模来看有4400多家,销售收入2000多亿,产品主要集中在水和大气的污染防治,这两部分占到市场份额的80%,并且连续7年增长都在30%左右。水和气的治理,不仅仅是老百姓诉求的、关注度最高的两个点,也是政府十分关注的,是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的两块。环保产业目前规模较小,个别的层次较低,但是规模小不在环保产业本身,在于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导向,在于污染治理责任的落实强度。
在这里想提环保产业的两个特点,一是污染责任逼迫形成的产业,没有污染治理责任逼不出市场。二是污染物排放行业的依赖性产业,没有污染物行业的依赖度,就没有环保产业发展的生存土壤和载体。
第二、环境服务业,是指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营服务、环境咨询服务、生态环境修复,包括重金属污染防治等。约有八千多家单位,年收入在1700多亿。咨询服务占4%,目前有一些污染治理的规划设施和区域性的环境规划。生态环境修复仅占3.7%,但市场是非常巨大的,尤其是土壤环境的污染治理。很多规划、要求即将出台,履行责任落实的压力还不是很大,所以地方的市场需求还没有完全凸显出来。
第三、资源循环利用。经过国家审计相关部门认定的循环利用产品,有七千多家企业,销售收入大概70亿,主要集中在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占92%的市场份额,废物循环利用占7.6%。这一块市场也是非常巨大的,但很多生产机制、价格机制,政府补贴等方面都没有跟上去。尤其是,污泥综合利用只占0.3%,而实际上我们国家每年有4千多万吨污泥,由于历史原因,污泥未经处理又回到环境中。另外还有垃圾填埋。
我们可以看出以后的环保市场发展前景,有些需要拉长,有些需要热起来,需要具体分析。环保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战略机遇期,这是我个人的体会。最近雾霾天气连续不断,“雾霾”已经不成新闻了。这种危机、挑战、压力,孕育出很多的商机。最近国务院出台“国十条”,即《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紧接着就是清洁水的行动计划,号称“水十条”,然后就是土壤治理的行动方案。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环境保护发展战略,包括“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实际上是提醒各级党委政府在监管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上,一定要从源头上加以控制,过程严格管理,后果严惩,为我们环境保护产业的市场保驾护航。以及“要健全自然资源的用途,监督管理制度”,从体制上会有大的改革,这些年来,环保一直没有解决的就是监管不到位、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等问题。还有“划定生态红线,建立生态责任制的追究”。另外《环境保护法》的修改,加大企业责任的追究,以及修改《刑法》338条,只要有排污的行为,不管造成排污后果依然追究法律责任。
标准引领政策支持,促进环保产业发展。一是大力完善标准体系,让标准来引领市场。目前我国已有1600多个环保标准,最近我们在紧锣密鼓修改标准,完善标准体系,今年已经出台了100个标准,上个星期刚刚通过了5个标准。这些都将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环保产业市场。另外明年年中和年终,彻底评估19个省市自治区17个城市的颗粒物排放,如果没有进行改造的要进行全国通报。
环保产业的发展,不缺资金,缺的是排污企业没有责任和压力;不缺法规,缺的是严格执行;不缺技术,缺的是政策导向;不缺人力,缺的是新的思路。很多事情可以走市场化的路子,类似审计事务所、会计事务所,尝试建立环境审核事务所。
环保产业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责任不明确。之前召开院士座谈会,讨论“十二五”的环境保护怎么做,反映最强烈的一点就是明确责任。现在是政府的责任不明确,企业的责任不明确,所以下一步一定要明确政府和企业的责任,加大执行力度。
未来还要储备一些技术,不能等标准出现以后再去培育、研发新技术。要加大示范试点,摸索经验,推动环保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