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大胸怀决定大未来—节能服务公司技术人员培养辨析

   2011-08-10 中国节能网3020
核心提示: 节能服务产业技术人才匮乏是个不争的事实。在第四届中国节能服务产业总经理交流会上,深圳市嘉力达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海建说:为了找到合
   节能服务产业技术人才匮乏是个不争的事实。在“第四届中国节能服务产业总经理交流会”上,深圳市嘉力达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海建说:“为了找到合适的技术人才,我们甚至以‘扫大街’的方式去寻,规划院、设计院、大专院校都跑遍了,但仍很难找到。”
   有此感受的并非李海建一人,深圳英威腾佳力能源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姚建国告诉笔者:“技术创新是节能服务公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没有技术人才,技术创新无从谈及,目前节能服务公司对于技术人才的需求,正随企业发展呈爆发式增长,但能够达到企业需求的技术人才却寥寥无几。”
   在与众多节能服务公司负责人接触后,笔者发现,对于技术人才的渴求,几乎是节能服务公司共同的声音。浙江新地标节能光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浩,就曾对笔者多次谈及“人才”,他认为,虽然阻碍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是多方面的,但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其他问题或多或少都可以通过制度完善、行业自律等手段实现,惟有技术创新,必须依靠技术人才的参与,而寻找人才,已经成为一段时间以来最让宋浩们“头大”的一件事。
   大专院校
   人才培养的桥头堡
   为什么节能服务公司在规划院、科学院等科研院所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因为在这些单位供职的技术人才,往往是从事某一特定行业和领域做研究的高级专家。笔者曾经接触到国内一位知名的煤炭行业专家,这位专家还是某部委的专家组成员,但在与其沟通过程中,问到采煤过程中如何节能的问题时,他避而不答,首谈安全,再谈减少浪费,三谈采矿机械化。
   在笔者的再三追问下,他坦承:“节能不是我的专业,上学的时候没学过,后来工作中也从未涉及。”其实,国内不少大学已经设置了与能源有关的院系,且为数不少,比如清华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地质大学、中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等,但在这些院系中,设置节能专业的几乎没有。
   比如创建于1953年的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工学院),发展至今已经有近60年的历史,学院现有教职工近15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4人、教授37人、副教授47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超过87%,可以说是人才济济。但是,其目前所设置的五系一室:热能动力及自动化教研室、工程热物理系、动力机械及工程系、流体机械及工程系、制冷与低温工程系、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系,这些看上去很好的技术专业,似乎和节能技术密切相关,却又和节能没有关系,做为基础研究的大学,学生学到的更多是技术原理,制造工艺,设计技巧等,不过大都是从技术本身谈技术,鲜有以节能的名义,或者说从节能的角度研究技术和设计的。
   成立较晚的中南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也一样,设置了六个系,其中包括热能工程系、能源系统自动化系、动力机械与工程系、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系、制冷与低温工程系、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系。著名大学在前沿科学的研究优势丝毫没有得到体现,培养的学生也基本上是拥有雄厚基础知识却缺乏先进理念和创新节能意识的实用型人才。
   院校学科设置缺乏节能专业,是中国高等院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面对节能行业日益增长的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中国的高校如何审时度势,结合市场需要,及时调整培养方向,既满足市场,又解决学生就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等待守旧不是也不应该是大学的风格,由美国能源基金会发起成立的节能减排全国高校联盟标志着节能人才专项培养工作初见端倪。
   节能公司
   磨练成才的大熔炉
   虽然没有拿来就可为我所用的技术人才,但节能服务公司仍然要发展,如何突破人才这一瓶颈,成为节能服务公司需要共同面对、思考、解决的问题。其中,一些节能服务公司还在艰难的寻找中,而另一些节能服务公司,已摸索着走出了一条以自己培养为主与聘请顾问支撑的人才战略模式。
   西安思安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思安”)作为一家致力成为大型工业企业节能减排专家的节能服务公司,在人才发展战略中有自己的思考与作为,基于此,“思安速度”常被提及。
   思安创建伊始,便依托自身在地缘、领域以及人脉上的优势,聘请了国内外知名的能源专家、学者作为公司顾问,在项目运作前中后期,均会约请有关专家共同参与项目的审计、评估、节能规划设计等工作。
   如果仅是如此,思安或许也不能根本脱离人才匮乏的窘境。因为顾问并非企业员工,没有绝对的责任与义务,这就会使得公司的业务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受限,所以培养自己的人才是十分必要的。
   对此,思安董事长邢玉民有着清醒的认识。目前思安中层以上人员,均有丰富的节能服务实操经验,高层人员更是具有十年乃至几十年能源行业的从业经历。这为思安近几年来的迅猛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除此之外,在对思安的人才培养深入了解后,笔者发现,思安培养人才的模式,或可以在整个节能服务行业推广,至少值得一些节能服务公司学习借鉴。
   思安在选人上首先注重的是这个人的“德行”要好,其次要有理工科背景,有志向在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对节能改造尤其是工业节能改造有自己的想法。加入思安后,思安会让这名员工在了解公司文化、规章及项目运作流程后,适时到能源评估审计、规划设计、销售、工程等部门实习,让他全程跟踪某些节能改造项目的实施。思安市场总监向松告诉笔者,这一培养过程下来,一般要经历一年左右的时间,而这仅是这名员工在某一领域中某项节能改造项目上的能力培养。经过一段时间的锤炼,一批精干的专业人才就这样被培养起来了,成为公司业务的主力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思安公司这种专业知识加实践磨练,让拥有理论知识的学子在社会是这个大熔炉里重新淬炼提升,成长为企业骨干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失为经典。
   志存高远
   伟大的胸怀成就伟大的事业
   人们不难发现,如此培养一名技术人员是多么不容易。思安公司向松说,对思安来说,技术人员的培养不光要看此人的技术储备、素养,同时思安还要让他了解客户的心理需求,以便在进行节能改造设计的时候有所考量,他还要知道销售人员是如何与客户进行沟通的,要知道工程是如何实施的、如何进行项目管理、如何进行应急处理,在了解这些内容的基础上,技术人员的节能改造设计方案才可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才能适应市场需求、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企业也才能迅猛发展。
   当笔者向一些节能服务公司负责人问及思安这种培养技术人才的方式好不好时,大家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好!”,但大多节能服务公司又不愿意采取这种方式,归纳起来,原因大体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培养速度慢、二是培养花费高、三是容易被其他公司挖走。
   笔者也曾就这三个问题向邢玉民请教,他告诉笔者,思安要做大型工业企业节能减排专家,在实现这个理想的过程中,付出一些代价是必然的,对于思安培养技术人才而言,也是如此,只是我们希望,这名技术人才虽然是思安培养出来的,但他只要能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技能用于节能服务产业,助力我们这个产业的发展,我们就会感到很欣慰,这样的代价,我们认为就付出得值。
   有人认为,思安的人才培养方式有些“愚”,“拿来”是最为快捷的路径,但问题是,如果大部分的节能服务公司都这样考虑的话,节能服务人才匮乏的现状就无法改变,人才的问题不解决,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速度就会受限,可持续发展就会出现“短板”。
   据此,笔者以为,除了呼吁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以针对节能减排的需要,尽快在有关院校设置“节能专业”外,同时希望有更多的节能服务公司能够有一种大胸怀、大智慧,为企业培养技术人才的同事,也是为节能服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