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人才培育加减法模式效应

   2011-08-10 中国节能网4310
核心提示: 现阶段对人才的渴求不再是个性化的企业专属行为,而是这个产业的集体行为。人才对于产业的发展,是一道永恒的加减法公式,做好了是加法,反
   现阶段对人才的渴求不再是个性化的企业专属行为,而是这个产业的集体行为。人才对于产业的发展,是一道永恒的加减法公式,做好了是加法,反之就是减法。加法:优化产业发展结构,提升节能减排能力,扩大节能减排的国际效应。说到底,产业的发展,乃至国家的发展取决于人才;减法:导致产业发展受限,屏蔽优秀先进技术的沟通交流,阻滞产业规模壮大。
   人才培养难点再现
   作为节能产业的人才培养,总的说来是不足的,更准确一点,是节能产业的人才培育体系缺失,其速度明显低于整个产业的发展速度,所以阻碍了节能服务公司在对政策的理解和落实、技术研发创新、思维模式以及市场竞争力等方面的空间延展。人才培养难,人才招聘难,人才稳定难,人才培养难,人才的问题引发了企业诸多的难点。
   政策落实实施难。为实现和鼓励节能减排的发展,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和推动整个节能产业的发展,政策的出台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据了解个别节能服务公司在政策理解方面,或多或少存在偏差,由于不能深刻理解和有效掌握运用国家政策,甚至会影响到节能服务公司的长远发展。
   节能技术创新难。技术创新的原始动力在人,技术创新的能力决定了节能服务公司未来发展的空间,而困扰节能服务公司在技术创新的重要原因还是人才。节能服务公司的人才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技术人才,它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位、复合型的,这种复合型要求技术人才必须熟悉项目的流程,是预测、判断、评估和实施能力的总和,由于具有这种能力人才的缺乏因而制约了不少节能服务公司的发展。
   创新思维模式难。节能产业人才的匮乏,对于产业的发展影响颇深,最直接的表现对产业发展前景的理解和思索,思维模式的枯竭使得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固化的发展模式降低了产业发展的续航能力,持续性发展将受到质疑。
   提升市场竞争力难。影响市场竞争力的若干个变量中,“人才”的因素不可轻视,人才能力素质的高低,反映到产品上,也同时反映在企业和市场两个方面,人才决定了市场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指数,“人才荒”最终导致节能服务公司的市场竞争力降低。
   人才培养的减法
   大浪淘沙的市场游戏规则让我们真切地看清一个问题,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满足产业的发展需求,是培养人才的第一要务。
   事实上,节能服务产业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教育体系内的缺失。节能产业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不同类型的企业可能会涉及到电力学、动力学、热力学、系统控制、材料、力学等不同学科,单一专业的毕业生并没有太大的优势。另一方面,节能产业非常注重工作经验,欠缺实际项目操作能力的大学生在企业眼中没有吸引力。
   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辽宁赛沃斯运营总监白炳楠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指出节能服务产业的人才在社会上是买不到的,人才的技能不能表面化,这不仅需要对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了解透彻,而且要切合产业的发展特色,熟练掌握技术工艺之间的关联性等等,这些因素都成为节能产业复合型的人才的标志。
   综观全局,两大类人才是目前节能行业最迫切需要的:一为节能技术人才,尤其是有过大型工程项目经验、可独立设计大型节能工程项目的专业技术人才。二是节能管理人才,那些对节能产业中某个专项领域有深刻认识,又具有市场运作经验和一定管理能力的高端人才一直是企业追捧的对象。
   虽然国内从事节能服务人员到达到了17.5万人,但具有大型工程项目经验、可独立设计操作大型项目的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专项领域具有市场运作经验的高端管理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现实中,我国学历教育的局限性,不能为节能服务产业提供更多的相适应的人才,加之高校毕业生缺乏对产业政策、技术工艺等诸多方面的了解和实践,导致节能产业人才巨大的缺口,这就容易形成所谓的“木桶效应”。倘若人才培养的限制不能改观的话,木桶效应的范围和影响面会越来越大,产业的发展必然受冲击。目前,产业的人才荒波及面很大,这种局面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缓解,这就形成了“减法”公式,而且这种减法会越做越大,继而会转变为“除法”。
   人才培养的加法
   当节能上升为国家战略时,我国的节能行业就搭上开往春天的高铁,进行二次提速成为必然,企业对节能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就呈现出井喷现象。
   近日,由前程无忧网就“人才培训现状”做了一次网络专项调查,历时一个月,共收到1282份答卷。当被问及曾经参加过的培训类型时,42.36%的受访者选择了企业培训(见图1)。随着职业资格认证逐步渗入到各行各业,参加职业资格培训成为了众多受访者追捧的对象,占到37.91%。
   从上面的数据看,学历教育培养人才的渠道,已经不再是唯一的选择,现象表明,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各种形式、各种技能的培训。这种培训更具有实战性,也更贴近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切合了产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应该说是从人才培育的方式上更有一个开拓性的举措,以此弥补学历教育所带来的不足。
   既然国内高校在节能专业人才的培养上有所缺失,那么社会培训就是唯一且最有效的弥补办法,企业也非常乐意通过送员工去参加这类培训来培养企业内部的中高级节能人才。
   另外,行业协会组织利用自身专业性较强的属性,开辟更多的人才培养途径,建立健全培训体系,引导国内企业与各大学院深入进行“订单式”招生。学院合作企业有许多已参与学院对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工作,他们与学院共同剖析工作核心岗位,共同凝炼基于工作过程所需的专业知识,共同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共同研究相应的课程体系,真正进入了校企共育的核心规划,以此促进和实现节能服务产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缓解节能产业人才链上的供需矛盾。
   将人才培育的减法转变为加法时,需要思想上的共鸣,破解节能服务产业人才荒就是一种普遍的自主行为,加法效应才能显现。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