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深圳主城区40公里,龙岗中心城西北6公里处,一处规划面积53.4平方公里,下辖9个社区,总人口约22.6万人的“新城”正在引起外界关注。
“道路两旁的路灯采用风光互补灯,从而降低能耗;行驶在道路上的是纯电动电瓶车,装有配套的充电设施;定时开启的森雾系统,降低“雾岛效应”并产生大量的负离子,让人感觉犹如身处森林中;还有由856个牛奶饮料纸包装再生利用制成的环保长凳……”有当地媒体记者这样描述其所看到的这座“新城”。
这座“新城”就是刚刚荣获2014年“可持续发展规划项目奖”的深圳国际低碳城。
“可复制”的低碳样本
11月10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与保尔森基金会共同宣布,2014年“可持续发展规划项目奖”授予深圳国际低碳城项目。“该项目为了推动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度的经济环境分析和全面、具有前瞻意识的设计,在水资源、能源循环利用等多个方面,采取了很多创新的方式、技术,在湿地保护等方面也做出了贡献。”2014年“可持续发展规划项目奖”评委会主席、芝加哥市前市长理查德·戴利对评选结果进行了说明。
“这份荣誉不仅是对国际低碳城的认可和表彰,也是对深圳追求有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鼓励,更是对所有城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召唤。”在发表获奖感言时,深圳市市长许勤表示。
实际上,除了深圳国际低碳城之外,入选此次“可持续发展规划项目奖”的还有四川成都一个项目。而评委会之所以最终敲定深圳国际低碳城,戴利表示“是在于它的模式具有可复制性。它为为中国其它城市,甚至是发达国家的城市走向低碳化提供了独特的、有价值的经验。”
认可深圳低碳城“可复制性”的还有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在他看来,深圳国际低碳城的最可贵之处就在于“可复制性”——“中国很大,推动可持续发展需要可复制的经验!”庄惟敏表示,在建设程序和方式、政府鼓励支持等多个方面,深圳国际低碳城项目都做出了示范,为在全国范围内甚至更大范围内推动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鲜活的经验。
低碳城如何“低碳”?
2012年8月21日,深圳国际低碳城核心区项目在坪地正式启动。总面积53.14平方公里,以高桥、坪西片区大约1平方公里为启动区,以丁山河沿线大约5平方公里范围作为拓展区。按照规划,到2020年,低碳城的GDP将接近400亿元,万元GDP碳排放强度小于0.32吨/万元,人均碳排放强度低于5吨/人,低碳发展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两年多后,深圳国际低碳城,从一片荒芜的“处女地”变成了满眼绿色的低碳新城,实现了从传统低端工业发展到新型“集约、绿色、节能、低碳”之路的华丽转身和发展,并制定了独特的低碳城市指标,综合考虑区域的生产、生态和?宜居性。
据了解,深圳国际低碳城新建建筑100%为绿色建筑,推广沿用传统岭南建筑中低成本通风、隔热、遮阳节能技术,采用适应深圳本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同时,充分利用太阳能和风能,力求资源可再生利用。
另外,低碳城里的每个细节都考虑到环保低碳,例如地面、道路安装了雨水收集、过滤系统,使得雨水得以净化后再流向丁山河;利用钢结构完成后废弃的钢材做成广场、花园里生动形象的各式雕塑,利用打地基时废弃截桩做成各式休闲景观或凳椅,利用废弃混凝土进行河道护坡、边坡整治,都充分体现回收利用的理念。而广场一角由旧集装箱拼合成的四合院也将成为一大亮点。
作为全国首批13个低碳试点省市和7个碳排放交易试点地区之一,并且烙上“低碳”和“国际”元素的深圳国际低碳城正在形成。
公开信息显示,两年来深圳国际低碳城建设初见成效:GDP年均增长达27.62%,工业增加值增长26.5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8.90%,周边区域租金平均上涨50%,已入驻的15家重点企业意向投资达90亿元。不仅如此,深圳国际低碳城的万元GDP电耗、水耗均逐年持续下降,2013年碳排放强度较2011年下降22%。“低碳城的建设并不是短时间内大面积地铺开,而是通过核心区域的开发和示范,政府负责基础设施建设,搭建起一个基点,吸引社会资本进驻。”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总经理陈泽广如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