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能源局发文综合调控煤炭生产

   2014-11-14 中国节能服务网2280
核心提示: 政府部门帮助煤企脱困的工作依然在进行中。  日前,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关于调控煤炭总量优化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
 政府部门帮助煤企脱困的工作依然在进行中。

  日前,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关于调控煤炭总量优化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于煤炭行业总量调控、优化布局、项目审批、产能管理、深化改革等工作提出一系列具体意见。

  调控总量与优化布局并重

  《意见》指出,煤炭行业要结合产业发展规律,以控总量、调结构、强管理、促改革为缓解当前煤炭行业困难的重要举措,以坚持规划引领、有序发展、优胜劣汰、强化监管为调控总量和优化布局的基本原则,进一步促进煤炭工业提质增效升级。

  根据《意见》,今后一段时期,东部地区原则上将不再新建煤矿项目;中部地区(含东北)将保持合理开发强度,按照“退一建一”模式,适度建设资源枯竭煤矿生产接续项目;西部地区将加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协调力度,重点围绕以电力外送为主的千万级大型煤电基地和现代煤化工项目用煤需要,在充分利用现有煤矿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新建配套煤矿项目。

  《意见》要求,各地不得核准新建30万吨/年以下煤矿、90万吨/年以下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要对未按规定取得项目核准文件的煤矿建设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已开工的违规项目一律停建,已投产的违规项目一律停产,履行项目核准等相关法定手续。同时,要加强对现有煤炭生产能力管理,查处超能力生产行为;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继续淘汰9万吨/年及以下煤矿,鼓励具备条件的地区淘汰9万吨/年以上、30万吨/年以下煤矿,鼓励各地主动关闭灾害严重或扭亏无望矿井。

  煤炭行业分析师邓舜表示,由于目前国内煤炭价格仍处于近年来的低位,决策层仍相当重视煤炭行业的脱困问题,因此,在行政指令的引导下,此次能源局发布的《意见》体现了相关部门对帮助煤炭行业脱困的决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控制国内煤炭产量的释放,与其他煤炭行业脱困措施一起发挥作用,将在2014年年内助国内煤炭价格企稳回升,有利于煤企脱困。

  但是也有业内专家认为,调控煤炭总量虽然对减少煤炭市场供给可能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却并非扭转煤炭经济形势的万全之策。对于煤炭市场的供给侧调整在很大程度上恐怕只是权宜之计和治标之策。从更长远的角度看,调整煤炭市场的供求关系,化解需求低速增长和产能结构性过剩与进口煤量保持高位之间的矛盾,关键仍然要在供需两端共同发力。

  需求放缓已成常新态

  记者了解到,虽然山西煤炭的日产量已经从之前的280万吨下降到200万吨的水平,但是坑口的库存仍旧一直降不下来,反而在10月底突破了7月份的水平,坑口煤价也只是 5元-10元的微幅探涨。调控煤炭总量声势浩浩荡荡,煤炭价格仍然难求一涨。

  而库存方面也不乐观。数据显示,截至10月27日,全国重点电厂库存达到9596万吨,创今年来历史新高,可用天数达到33天。此外,截至10月29日大秦线检修结束,秦皇岛港库存仍维持在500万吨以上,证明煤炭需求确实不旺。

  同花顺iFinD统计显示,截至10月29日,共有30家煤炭类上市公司公布了2014年三季度报,净利润平均下滑26%。如果不考虑“巨头”中国神华,29家上市煤企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滑56.33%。共有27家煤企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出现下滑,占比近九成。四家上市煤企出现净利润亏损。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核电、水电、天然气的用量快速增长,煤炭用量的衰退可能比想象得还要快,从这一方面来说,煤炭的总体产能也必须降下来。

  此前,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煤矿安监局就联合发文,要求遏制超产煤矿生产。此次《意见》的发布显现出政府部门调控煤炭总量的决心。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的煤炭生产、消费出现了十多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 1-9月份全国煤炭产量28.5 亿吨,同比下降1.28%;煤炭消费30.3 亿吨,同比下降1.2%。其中,电力行业耗煤14.7 亿吨,下降1.8%,钢铁行业耗煤4.7亿吨,下降1%,建材行业耗煤4.2 亿吨,增长0.2%,化工行业耗煤1.7亿吨,增长8.1%。居民及其他约5 亿吨。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认为,今后一个时期,全国煤炭消费增速将由前10年年均增长10%左右回落到3%左右,煤炭需求增速大幅放缓将成为总量变化的新常态。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