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十二五”结束只有一年多的时间,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为完成“十二五”期间的减排目标,在《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之上,国务院今年5月印发《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随后,吉林、安徽、广东、海南、山东等多地发布地方版的节能减排方案,针对各地不同情况,提出本地具体的减排目标。
部分地区完成进度滞后
早在2012年8月,《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制定了期间的各项减排目标。《规划》明确提出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的约束性目标。但从2011年到2013年的情况来看,部分指标完成的并不好,落后于时间进度要求,形势十分严峻。为确保全面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降碳目标,今年5月,国务院印发《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对今明两年的节能减排工作提出一些更具体的要求。
《规划》提到,到2015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869吨标准煤,比2010年的1.034吨标准煤下降16%。2015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347.6万吨、2086.4万吨,比2010年的2551.7万吨、2267.8万吨各减少8%;全国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38万吨、2046.2万吨,比2010年的264.4万吨、2273.6万吨各减少10%。而《方案》的要求则为,2014-2015年,单位GDP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逐年下降3.9%、2%、2%、2%、5%以上,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两年分别下降4%、3.5%以上。
由于各地情况不尽相同,目标完成情况也有所差异据记者了解到,海南、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区节能降碳目标完成进度相对滞后,而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则在减排工作方面进展缓慢,新疆在节能和减排方面进度都不尽如人意。
为做好节能形势分析,发改委建立模型对各地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进行预测,并与各地年度节能任务逐月进行比较分析,确定各地预警等级,制作了各地区节能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预警等级分为三级,一级地区节能形势十分严峻,二级地区节能形势比较严峻,三级地区节能工作进展比较顺利据记者梳理2010年以来的预警情况发现,新疆、宁夏、青海、甘肃等西北地区省(自治区)多年来预警等级多为一级,这表明这些地区节能形势十分严峻,须及时启动预警调控方案。但是截至当前,这些地区的情况并没有明显好转。根据发改委发布的各地区2014年前三季度节能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对照各地“十二五”年均节能任务,前三季度,福建、海南、青海和新疆4个地区预警等级为一级。
西北地区节能任务完成情况不理想,与当地经济现状不无关系。近年来,我国东部地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迅速,产值占到全国60%以上;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资源和要素限制等原因,尤其是西部地区,更关注经济增长,节能减排工作重视不够。“十二五”以来,一些西部地区新建并开工了大批高耗能项目,目前这些项目产能持续释放,导致这些地区能源消费增长速度远高于其他地区,节能减排压力不减。
据记者透露,近期发改委约谈了西部地区相关部门,比如宁夏,一些高耗能项目已经建成,但是出于节能减排方面的压力并未开工据记者分析称,面对经济下行,政策层面可能会有松动,中西部高耗能项目可能会开工,对节能减排带来压力。
不过,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国家对于中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持续加强和一系列的战略布局,以及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驱动,加上中西部地区在土地资源和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的优势,未来,中西部地区节能环保产业有望迎来发展。专家建议,不同地区应该实施差异化的节能减排政策,特别是对于中西部一些经济基础薄弱、耗能基数较低的地区。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实施起来难度很大。
实际上,针对不同地区的差别,国家也提出差异性的要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大气污染比较严重,《方案》就提到,要强化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污染减排,尽可能多削减氮氧化物,力争2014-2015年实现氮氧化物减排1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年能源消费量2亿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地区和东中部排放量较大地区,在确保完成目标任务前提下要多做贡献。各省级政府要对年能源消费量300万吨标准煤以上的市县实行重点管理,出台措施推动多完成节能任务。
煤炭消费比重将持续下降
煤炭行业是能源生产主力军,同时也是国家确定的9个重点高耗能行业和污染排放严重的行业之一。以燃煤消耗为主的能源体系,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排污最高的地区之一。在紧迫的节能减排任务面前,我国煤炭工业压力巨大。近年来,国家一直在推动减少化石能源使用,《规划》提到,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方案》对煤炭消费总量作出进一步要求,提出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及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上耗煤项目要严格实行煤炭消耗等量或减量替代政策,京津冀地区2015年煤炭消费总量力争实现比2012年负增长。
今年9月,国家发改委、环保部、国家能源局联合下发《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2014-2020年)》,提出在执行更严格能效环保标准的前提下,到2020年,力争使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下降到62%以内,电煤占煤炭消费比重提高到60%以上。
电力是消费煤炭的主要产业之一,《规划》提出,推进电力行业脱硫脱硝,尚未安装脱硫设施的现役燃煤机组要配套建设烟气脱硫设施,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燃煤机组要实施脱硫改造。《计划》对不同区域的排放提出更具体的要求,提出新建燃煤发电机组应同步建设先进高效脱硫、脱硝和除尘设施,不得设置烟气旁路通道。东部地区(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11省市)新建燃煤发电机组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基本达到燃气轮机组排放限值(即在基准氧含量6%条件下,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分别不高于10、35、50毫克/立方米),中部地区(黑龙江、吉林、山西、安徽、湖北、湖南、河南、江西8省)新建机组原则上接近或达到燃气轮机组排放限值,鼓励西部地区新建机组接近或达到燃气轮机组排放限值。
值得注意的是,控制煤炭消费依然是“十三五”期间节能减排的一项重点工作。10月初,国家能源局召开煤电节能减排升级改造动员电视电话会议,国家能源局人士表示,“十三五”期间能源重点工作首要目标仍是合理控制煤炭总量。目前煤炭行业节能减排比较可行的方式依然是煤炭清洁利用,并逐步实现由燃料到原料的过渡,提高煤电利用比例,需要对煤电企业节能减排机组进行改造。
业内人士指出,在控制煤炭消费量的同时,具有可替代性的非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更多得到推广。从国外来看,日本提出,力争在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在整体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到25%至30%。美国将绿色能源纳入经济复苏计划之中,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提出到2035年,80%的电力来自各种清洁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质、水能、核能、高效的天然气等。
能源的变革一方面改善了环境,另一方面也为中国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了战略方向。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摆脱对传统能源生产消费方式的依赖,逐步实现能源五大环节的变革,以此为基础建立以智能、绿色、个性为特征的新工业体系。
交通节能减排寄望新能源汽车
汽车尾气排放对大气造成的污染一直广为诟病,交通运输方面的节能减排由此受到各地关注。交通方面的节能减排包括诸多方面,首先是老旧机动车的淘汰,油品的升级;其次是新能源和节能汽车的推广;再次还包括公共交通的推广等。
吉林省提出,机动车登记时严格执行国家第四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对低于国四排放标准的机动车,不予办理注册登记和转入登记。2014年底,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17万辆。2015年底,全部淘汰2005年前注册运营的黄标车。安徽提出,到2014年底前,全省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25.8万辆,基本淘汰2005年以前注册运营的黄标车,加快提升车用燃油品质。广东提出,2014年10月1日起,在全省全面供应国Ⅴ车用汽油,2015年7月1日起,在全省全面供应国Ⅴ车用柴油。到2014年底,全省提前实施国家机动车第五阶段排放标准。2014年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56.1万辆。到2015年底,全省淘汰2005年前注册营运的黄标车,珠三角地区基本淘汰所有黄标车。
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方面,多个地方在节能减排方案中提出具体推广计划。广东提出,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在公交、出租、公务、环卫、邮政、物流等公共领域的规模化、商业化应用,鼓励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使用新能源汽车,争取到2015年底,全省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超4.5万辆,其中珠三角地区纯电动公交车保有量达4000辆。此外,安徽提出鼓励使用新能源、节能环保公交车辆。江苏也提出,推行公交优先政策,鼓励使用电力、燃气等新能源汽车,努力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
平安证券分析师余兵认为,公交车是推广新能源汽车的良好平台,也是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对象。当前新能源公交大规模应用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在政策的强力推动下年产销规模提升至3万辆是大概率事件。通过新能源公交的大规模示范运营,新能源客车技术将更加成熟,成本趋于合理,未来有望凭借巨大的运营成本优势取代柴油客车成为营运领域的主力车型。
赛迪顾问汽车产业中心总经理张谦认为,2013年以来中国新一轮的新能源汽车政策频出,直接推动了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本轮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还是以下游应用市场开拓为主,以税收刺激政策为辅,意在通过下游产业规模扩张从而带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突破。
此前,国家一直在推动纯电动汽车的发展。在张谦看来,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径发展体现出两个变化,一个是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产业地位的提升,一个是微型电动车正规化发展。新能源汽车运营创新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在当前环境下新能源汽车应用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续航里程太短、配套充电设施不完善和购置成本过高。从短期看,商业模式创新较之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更为重要,可以与技术创新相互融合,互为促进。商业模式的创新将有助于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商业化和产业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