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2014-11-16 中国节能网1770
核心提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已进入结构调整、与工业并行发展的阶段。
        (一)服务业总体上进入结构调整、与制造业并行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已进入结构调整、与工业并行发展的阶段。
 
  第一,服务业规模持续快速发展。
 
  服务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872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0.5万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为11%,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9.9%的增长速度。服务业从业人数从1978年的4890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2.73亿人,年均增加就业近700万人。
 
  第二,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方面,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978年的23.9%提高至2011年的43.4%,与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的差距从24个百分点缩小到4.4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服务业成为拉动GDP增长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之初,服务业增加值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仅为20%左右,此后虽有一定的波动,但基本上保持上升态势,进入2000年以后则保持在40%以上,与第二产业贡献率的差距明显缩小。2011年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3.7%,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服务业对GDP及其增长贡献日益突出的趋势表明,长期以来中国倚重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带动经济增长的格局正在加快改变,由制造业和服务业共同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双轮驱动”新格局已基本形成。
 
  第三,服务业结构升级步伐加快。
 
  近年来,随着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中国服务业内部结构调整也出现了积极变化,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开始崛起,服务业结构转换与升级趋势不断加快。
 
  首先,商品流通性服务业比重趋于下降。长期以来,交通运输仓储业、批发零售等商品流通性服务业是中国服务业发展的主导。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交通运输仓储业、批发零售等商品流通性服务业比重开始出现下降,至2010年上述两大行业占整个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之和为30.9%,比1991年下降了近13.6个百分点。
 
  其次,生产性服务业已出现快速发展势头。其中,增加值上升幅度比较显著的是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及商务服务业,1991年—2010年期间,三个行业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上升了7.6、3.5、3.8和0.8个百分点;另外,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本世纪初,金融业占服务业的比重有所下降,到2005年跌至8.1%,不过此后迅速发展,到2010年比重回升至11.3%。
 
  再次,社会服务业发展势头有所加快。总体来看,包括教育、医疗、文化在内的社会服务业发展有所加快,其中教育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由1991年的4.5%提高到2010年的7.1%,同期医疗和文化比重仅上升了0.5和0.2个百分点。
 
  (二)服务业成为就业增长的主要来源,并已跃居全社会第一大就业部门
 
  第一,服务业的就业贡献日益凸显。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服务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迅速提升,对全社会就业增长贡献作用不断提升。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服务业对就业增长的贡献总体高于第二产业。1978年—2011年服务业对全社会就业增长累积贡献率达到61%,而同期第二产业贡献为43%,而第一产业则为-5%。由此可见,服务业成为全社会就业增长的主要来源。
 
  第二,服务业上升为国民经济第一大就业部门。
 
  随着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的提升,全社会就业结构转型得到了实质性推进。长期以来,农业始终是我国吸纳就业第一大部门,进入新世纪我国实现了从以农业为主导向以非农产业为主导的就业结构转型。在三次产业中,服务业就业水平长期落后于农业和工业。1978年服务业就业比重仅为12.2%,与农业和工业就业比重的落差分别为47.2和5个百分点;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服务业上升到23%,并超过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二位就业部门;2011年我国服务业比重上升到35.7%,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分别高出1.0和6.2个百分点,跃居国民经济的第一大就业部门,这也标志着中国的就业结构在2000年实现就业结构非农化的基础上,开始进入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发展阶段。
 
  第三,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在全社会就业中地位突出。
 
  包括交通运输、批发零售、餐饮住宿、居民服务业在内的商品流通性服务业和居民生活服务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也是服务业吸纳就业的主要行业。目前这四个行业的城镇就业人数占全部城镇就业的比重超过33%,在全社会就业中占据举足轻重地位。在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中,批发零售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最为突出,全社会批发零售业就业人数目前已超过1亿人,占全社会就业比重超过13%。其中仅城镇批发零售业就业人数就高达8025万人,占全部城镇就业的22%,相当于全部城镇制造业(23%)的就业规模,是服务业就业的主渠道。
 
  (三)大中型城市成为服务业发展主导,大型城市向服务经济转型开始起步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区域经济结构的加快调整,中国服务业出现了向城市,特别是向大型城市集聚发展的趋势,特大型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成为中国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载体。
 
  第一,大中型城市成为我国服务业发展的主导。
 
  2011年我国288个地级以上城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3.9万亿元,占全国服务业的比重为67.8%;其中35个省会以及计划单列市的服务业增加值为9.79万亿元,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7.8%,大中型城市,特别是大型城市成为我国服务业发展的主要集聚空间。
 
  第二,大型城市加快向服务经济转型。
 
  201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达到47.4%,显著高于43.4%的全国平均水平;其中36个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平均比重已经超过50%。北京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已经达到76.1%,居全国领先水平;上海、广州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58.1%和61%。说明,服务业已上升为大型城市的主导产业,北上广等经济发达的大型城市已进入向服务经济转型的发展阶段。
 
  (四)城市为服务业创新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
 
  一方面,城市经济中新兴服务业快速涌现。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化,传统上存在于生产过程中的研发、创意、物流、营销以及各种专业服务等逐步分离出来,促进了服务领域的拓展,并带动一大批新兴服务业的兴起和迅速发展,直接促进服务业乃至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以创意产业为例,据初步统计,北京市创意产业连续6年保持稳定增长,2009年实现产业增加值1497.7亿元,占北京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4年的10.1%上升至2009年的12.3%,而上海、天津、重庆等地创意产业发展也呈现良好发展格局。
 
  另一方面,现代服务业向大型城市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态势更为凸显。与传统服务业发展不同,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呈现明显的聚集态势,形成了CBD、金融街(000402,股吧)、物流园区、创意产业园区、软件产业基地和服务外包基地等服务业高度集聚的发展区域。在上海,“十一五”以来,上海市已基本建成16个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吸引全球及中国500强企业408家落户,从业人数超过80万,2011年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实现税收476亿元,纳税亿元以上的楼宇达150栋。可见,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不仅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而且也将有利地推动城市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和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更将提升大型城市在区域经济乃至全国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五)服务业发展成为城市化加快推进的重要支撑
 
  根据国际经验,城市化进入加速阶段,包括工业和服务业在内的非农产业就业比重提高速度领先于城市化率上升速度,非农产业发展带动城市化加速发展。自1990年代我国城市化率超过30%、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以来,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经历两轮高速增长,即1992年—1997年和2003年—2008年,其中服务业就业比重的增长成为支撑非农产业就业增长的主要支撑。在非农产业加快发展带动下,1996年—2003年和2008年以来出现了两轮城市化快速提升阶段。可见,包括服务业在内的非农产业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