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努力构建节水型社会 生态节水在中国渐成风气

   2013-08-21 中国节能网2980
核心提示:小雨过后的初夏,伫立在中新天津生态城绿树铺展的马路边,看着清新的草坪和花丛,很难想象,脚下的土地曾是一片寸草不生的盐碱地。
        小雨过后的初夏,伫立在中新天津生态城绿树铺展的马路边,看着清新的草坪和花丛,很难想象,脚下的土地曾是一片寸草不生的盐碱地。
 
  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于2007年启动的战略性合作项目。生态城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这里曾经三分之一是废弃的盐田,三分之一是盐碱荒地,三分之一是有污染的水面。淡水缺乏,土地盐化,没有耕地。”
 
  而现在,生态城的基础设施已经初步建立,未来将以生态修复和保护为目标,建设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共融共生的生态系统。
 
  作为严重缺水的国家,中国近年来正在努力构建节水型社会,“生态节水”也从概念走进了现实。
 
  近日,记者走访了天津、苏州、无锡等多地生态园区,雨水收集再利用、水利物联网节水灌溉等先进节水设施让中国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能力升级。
 
  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日用水量为7.58万吨/天,城区内没有水厂,从周边引进3条共9万吨/天的水源,混合10%的海水淡化水,形成了生态城主要的水源保障。
 
  面对用水短缺问题,最大限度开发利用雨水、污水等非传统水源成为了中新生态城的重要课题。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城区采用路面、绿地、屋面三路并行,对雨水进行收集利用。同时兼顾调峰和蓄滞功能,在雨水泵站出口建设人工湿地,过滤并降低雨水中污染物含量。雨水净化后,汇入内湖、内河和廊道,作为景观水体。
 
  同样作为生态园区的中新苏州生态科技城,通过理念与技术革新在雨水循环再利用方面也有其“秘方”。
 
  该生态园区内铺设了约7万平米的透水人行道,在绿化带内铺设了近1万米的盲沟和100多个蓄水罐,以充分收集利用城市道路的雨水,减少地表径流。城内所有地产项目均安装了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再以人才公寓为例,该项目采用太阳能来驱动雨水水质处理和喷灌设备,利用收集的雨水对整个居住小区进行绿化浇灌,省水省电。
 
  中新集团总工程师王广伟告诉记者,生态城采用雨污分流技术,不随意排放污水,污水和雨水都会经过处理进行进一步利用,整个区域开发完成后,预计有50%以上的项目使用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整个中新生态科技城区域年节水量将超过100万立方。
 
  在无锡的惠山区农业大棚,生态节水则已经与物联网智能调度联系起来,在排污灌溉方面惠民惠农。
 
  “我们农民最担心的问题是浇水。到了夏天,白天天气温度很高,水浇上去菜很快就死掉,晚上开着灯浇水也很麻烦,物联网解决省水、省时和省力的问题。除此之外,喷滴灌道覆盖在大棚里可以形成一个小气候,使整体温度下降,小气候的改变也解决了另外一个问题――提高农产品抗病防病能力。”无锡市益家康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南星告诉记者。
 
  无锡2010年被工信部批准成为第一批物联网推广基地。“物联网技术是继互联网之后又一个大的飞跃。”无锡水利局局长王鸿涌对中新社记者说,通过信息化技术建设,物联网代替了原来人工抄表、统计,提高了取用水管理的效率。与此同时,在水资源保护,信息化技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