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广东深圳宝安区缘何“治水难”

   2014-11-18 北极星节能环保网1700
核心提示: 水,是一个城区的活力之源,赋予了城区无限灵动和想象空间。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内有西乡河、新圳河、茅洲河等66条河涌,又是滨海城区,海与
水,是一个城区的活力之源,赋予了城区无限灵动和想象空间。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内有西乡河、新圳河、茅洲河等66条河涌,又是滨海城区,海与河交相辉映,成为宝安独特的风景。

然而,“水”目前已成为宝安急需治理的一大问题。宝安的河流水环境污染严重,“污、脏、臭”几乎是区内河涌的普遍现象,66条河流有64条水质劣于五类水标准,河流综合水质连续3年排名全市最后。

近几年来,深圳宝安区已陆续开始了“治水之路”。2011年底,宝安区启动了新圳河-西乡河水环境整治工程,并将该项目列为2012年度宝安区十件民生实事之一;为确保顺利完成两河治理的目标任务,2012年11月,宝安区率先在全市推行河长责任制,由区委书记担任河长7.62公里的西乡河的“河长”,区长担任河长7.53公里的新圳河的“河长”,对两河治理提上了“史上最高”的级别。

经过两年多的治理,西乡河、新圳河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基本实现防洪达标、旱季污水不入河、非感潮河段水清岸绿的综合治理目标。但这还远远不够,受大铲湾污染潮水回溯和自身水动力不足等因素制约,两河感潮河段水质感官度较差,距景观河道的水质改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而除了新乡河、西乡河外,宝安的其他64条河流更是亟待治理。

日前,宝安区委书记田夫率队调研了茅洲河等河流的治理情况,并把“治水”列为“一把手工程”,“自改革开放开始,宝安的66条河流水体就受到污染,至今已经历了30年。河流治理对于宝安来说,将是一个系统的长期工程。”田夫说。

治事易,治水难。对于宝安来说,河流为何会有今日的污染?治水之“难”难在何处?宝安要何时才能恢复“水秀山清”的昔日容颜?

社区管网乱 治理起步晚

城市快速发展和急剧扩张带来的水体破坏是造成河流污染最直接的原因。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宝安的水环境逐渐恶化。以茅洲河为例,一位“老宝安”曾向记者回忆,“二十多年前刚到宝安时,经常掬茅洲河里的水洗脸。”而现在,则演变成了“途经茅洲河,就有窒息之感。”宝安区环水局曾经做过一份调查,在排向宝安河流的污水中,生活污水占95%,工业污水占5%。

在水环境承载巨大压力的情况下,排水管网建设欠缺规划等原因更加剧了水环境的恶化。宝安的污水管网由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投资,许多社区在当初建设污水管网时没有与市政管网接驳,有些为了节省成本,往往将污水就近排放,这使得这些污水无法通过市政管网流到污水处理厂,而是全部排入了河道,再加上大量断头管、错节乱排管的存在,污水对河流的污染可想而知。

由于城市开发强度过大,宝安的河流用地受到挤占。据初步统计,全区河道蓝线范围内建(构)筑物已有2598处,占地面积达167.5万平方米。市政建设项目改变水系、侵占水域面积,目前新宝安水域面积仅为7.41平方公里,水域面积率仅为1.8%,远低于国家8%-12%的要求,导致河流防洪调蓄、污染自净功能基本丧失,不仅加大城市防洪排涝压力,还加剧水环境恶化程度,以致有不少人感叹:“西乡河以前是河,现在只能算是‘溪’了。”

与河流污染速度不成正比的,却是宝安污水处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河流治理的节奏。2008年,宝安第一座污水厂正式投入使用,在此之前,宝安的河海污染了整整30年。目前,宝安已建4座污水厂处理规模为66.5万吨/天,远小于实际产生的100万吨/天污水量。仍有490立方米/秒的规划泵站尚未建成,占规划总抽排规模954立方米/秒的52%。应建未建污水管网达1877公里,占规划总长3128公里的60%;有1020公里规划雨水管网未建成,占应建市政雨水管网2685公里的38%。

2010年以后,全市河流治理的重心开始向深圳西部转移,今年年初,市发改委将71个水环境治理项目列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名单,这意味着新宝安水污染治理序幕正式掀开。

“这并不代表政府对宝安治水不重视,因为任何事情都有次序和过程,打仗也不是拿起枪就能打,战争也要有准备,河流治理大会战同样需要前期的准备。”宝安区环水局一位负责人表示。
无水源补充 治河更治海

“治水”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其难易程度、治理的方法和效果不仅与基础设施建设、治理技术、后期管理有关,也与河流的天然状况密切相关。对于宝安来说,66条河涌污染严重主要是由于人为污染造成的,但宝安的河流在先天上的不足则加剧了河流的污染程度和后期的治理难度。

据了解,宝安的66条河涌分属茅洲河及珠江口沿海河涌两大水系,总长254公里,流域总面积532平方公里。河流总体呈现四大特点:一是属雨源型河流,地表径流小,河流无上游水源补充,水环境容量小,“微容量、重负荷”,不下雨时径流基本由生产生活污水组成,水生态环境较差。二是河流槽蓄条件差,主要表现为短、窄、浅、陡的特点,雨洪利用率极低。三是水系较为发达,河流密度很大,洪水影响敏感性较强,防洪压力大。四是感潮河流数量多,66条河流有50条为感潮型河流,影响面积达176平方公里,约占全区总面积的45%,全区有37平方公里地面标高在3米以下,地势低洼加上潮位顶托,极易受涝。

“这些特点都表明,宝安的河流先天基础较差,一旦受到污染,治理难度也较大,”宝安区环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此之外,宝安“临海”的特征又使得宝安的治水“难上加难”。

对于深圳的其他河流来说,它们的治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雨水;一个是污水。而对宝安来说,治理范畴则还需加上“海水”。“治理海水,这不仅是中国难题,更是世界难题。”

宝安区环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宝安是滨海地带,潮水影响范围广,107国道以西都受到潮水影响,“这就意味着,即使上午把污水和发臭的底泥清除了,下午海水涨潮时,这些污染源又会流进来,反反复复,无法根除,”区环水局负责人说,“深圳治理比较成功的龙岗河、观澜河、福田河两边都做了大箱涵截污,但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宝安的河做不了,这些好的经验和技术无法发挥效用,这使得每个项目在技术方案论证时,比这些河流花费的时间更长,争议更多,因为大家都想负责,都想用好方法解决问题,这无疑加长了治理所需的时间。”

完善管网接驳 加强底泥修复

针对宝安社区排污管网建设无序、管网长度建设不足等突出问题,宝安区环水局提出了“查、管、改、建”四步走,首先对区内现有管网进行普查,梳理管网情况,然后对管网进行大面积改造和接驳。

记者了解到,管网普查工作预计年底就可完成。在普查完成后,环水局将会把社区管网和市政管网接驳起来,盘活现有管网存量,把污水尽量接到市政管网,最终把污水送到污水厂,相关人员介绍,“从我们目前查到的情况看,有些社区污水排放口离市政管网就20米、30米,有些就10米8米,我们现在把这些社区管网全部查清楚,看哪一个排放口离市政管网最近,能接先接,不能接的重新建。”区环水局负责人表示,宝安的社区排污管网将近4000公里,而市政管网才不到3000公里,“把社区管网接驳市政管网,就好像叶子一片一片长在树枝上,内部循环通常了,系统才能完善,污染源也才能得到解决。”

在管网接驳完成、控制污水不入河后,第二个阶段则是河道底泥原味修复。“今年上半年,西乡河新圳河污水已全部截住了,但在温度高或气压低的时候还是经常有人投诉有臭味,为什么?就是因为河道底泥在这些情况下经常发出臭味。”区环水局负责人说,宝安66条河,把河道底泥全部挖掉显然不现实,因此有必要研究原位修复的技术路线及方案,“但这个对技术要求很高,也没有人能确保能一定百分百达到效果。”据了解,宝安区环水局已于近期启动了河道底泥修复技术方案征集,已有十几家企业提交了方案。

而河流治理最后、也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则是城市面源控制。区环水局负责人介绍,“城市面源控制是一个整体性的问题,涉及到城市公共空间利用、雨洪利用,以及是不是要调整居民的生活习惯,如推行垃圾不落地、绿色出行等,这就像给病人用西药打针后,再用中药慢慢调理。通常来说,三个阶段都完成了,水质就能自然地变好。”

不过,区环水局负责人也坦言,河流治理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30年沉积的污染也难以在三五年之内就完全解决,“河流治理内容涵盖防洪排涝、水质改善、生态景观等方面,涉及水利、市政、园林、规划、生态等多学科交叉;宝安大部分河流位于密集城区及软基区域,施工安全保障要求高;同时,河流治理还涉及大量的征地拆迁、河道底泥处置场站的稀缺、公众期望值高等一系列社会敏感问题,河流治理,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治水经济账

该怎么算?

记者观察

自古以来,无论是财力、物力、还是人力,“治水”就是一笔极大的投入。虽说宝安治水的起步相对较晚,但投入却是不少。去年举行的宝安区政协四届九次常委会上透露,2013-2015年,将有65.4亿元投入到宝安区35项河流治理、防洪排涝、污水管网、前海水系等动工项目。记者也获悉,宝安未来十年治理河流水质、污水管网建设的投入预计将超过百亿元。

宝安如此,其他城市和地区的投入情况可想而知。2008年到2010年,广州投入400亿大力治水;今年年初,昆明市决定投入126亿元资金全面推进污水处理、环湖截污、城市再生水利用等85个项目建设,继续提高重点饮用水源地和入湖河道水质达标率……治水投入之巨由此可见一斑。

但是,在投入大量财力物力治水的同时,对治水巨资花费去向的质疑也不绝于耳。不少观点认为,政府每年都高调表示要治水,但是河涌返黑返臭、治水效果反弹却是常见的普遍现象。与此相对应的,则是治水资金明细的“不公开”,比如治理一条河涌,其中多少钱用于景观整饰,多少钱用于截污管道铺设,多少钱用于清淤,资金分配是否合理,这些公众都不清楚。治水花的是纳税人的钱,因此,对于治水应该更加地公开透明,广泛听取和征求百姓的意见和建议,并自觉接受百姓的监督,让治水工作更加合理合法。

公众要求公开治水的“投入账”,对于投入之后的“产出账”,也受到多方关注。数以百亿的资金“投入水中”,究竟激起了多大浪花?其获得的效益是否与其投入相匹配?

“从水利经济学来说,治水体现的是社会效应,经济效益难以计算,也难以算得准确,”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在现代化的城市中,“亲水”已成为稀缺的资源,河流治理好了,两岸的地产会升值,商业蓬勃发展;环境提升了,更多的人愿意来投资、消费、创业,从而带动一座城市的发展,这些都是治水体现的价值,“河流治理,为改变‘水’的功能提供了可能,而这种改变又为调整城市经济结构提供了可能,这是一笔大的‘经济账’,要讲经济效益更要讲生态效益,要算‘小账’算‘大账’,这就是治水应该秉承的理念。”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