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让呵护水安全成为你我生活新常态

   2014-11-20 中国节能网1390
核心提示: 近两年来,雾霾的大范围发生让人们深刻意识到自己所面临的“心肺之患”,其实,与雾霾同样令人忧患的还有水安全问题:全国十大水系水质一半污染
       近两年来,雾霾的大范围发生让人们深刻意识到自己所面临的“心肺之患”,其实,与雾霾同样令人忧患的还有水安全问题:全国十大水系水质一半污染、国控重点湖泊水质四成污染、31个大型淡水湖泊水质17个污染……,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为我们亮起了红色警讯。如何拯救我们脆弱的水生态,让它不再成为我们另一个“心腹之患”?近日,国家出台规划,要求保护365个水质较好湖泊,相信,这将会是我国水资源保护的一个积极开始。
          — — — — 聚焦
   我国水安全面临严峻危机 红色警讯亟待关注
   近日,新华社记者就我国的水资源现状进行深入调研,连续两天播发系列报道。其中,全国十大水系水质一半污染;国控重点湖泊水质四成污染;31个大型淡水湖泊水质17个污染;9个重要海湾中,辽东湾、渤海湾和胶州湾水质差,长江口、杭州湾、闽江口和珠江口水质极差……等事实给我们拉响了红色警讯。伴随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受损情况触目惊心,水安全正在成为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  >> 
   — — — — 解析
   现状:我国水生态危机四伏
   京津冀人均水资源仅286立方米
   ——人均水资源仅286立方米,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500立方米的“极度缺水标准”。地下水严重超采,形成了全国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
  ——地表水劣V类(丧失使用功能的水)断面比例达30%以上,受污染的地下水占三分之一;
  ——平原区河流普遍断流,湿地萎缩,功能衰退。
  海河,流经京畿,滋养一方。但2013年调查,其主要支流皆重度污染,Ⅲ类以上污染水超过60%。
   全国六成地下水水质较差极差
   《2013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地表水总体轻度污染,其中黄河、淮河、海河、辽河、松花江五大水系水质污染,全国4778个地下水监测点中,约六成水质较差和极差。
   全国湖泊一半以上存污染 部分天然湖泊消失
   《2013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国控重点湖泊中,水质为污染级的占39.3%。31个大型淡水湖泊中,17个为中度污染或轻度污染,白洋淀、阳澄湖、鄱阳湖、洞庭湖、镜泊湖赫然在列,滇池水质重度污染。而且,大量天然湖泊消失或大面积缩减,“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和“气蒸云梦泽”的洞庭湖湖面大幅缩小,“水情即省情”的湖北湖泊面积锐减、湿地萎缩。
   城市严重缺水 污染向农村蔓延
   全国657个城市中,有300多个属于联合国人居署评价标准的“严重缺水”和“缺水”城市。水污染已由支流向主干延伸,由城市向农村蔓延,由地表水向地下水渗透,由陆地向海域发展。 >>
   □ 声音:水安全问题,正在构成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目前,全国年用水总量近6200亿立方米,正常年份缺水500多亿立方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尖锐。”
     用水需求与有限供给之间差距的扩大,以及大面积污染造成的水质恶化,有可能在中国引发一场严重的缺水危机。
     “雾霾大范围发生,人们经常碰到,因此被称作国家的‘心肺之患’。而水安全问题,正在构成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图表:2013年十大流域水质状况 
   原因:“扭曲的义利观”是重要动因
   只顾眼前利益、注重一己之私——“扭曲的义利观”是造成耗水过度、水质污染的重要社会心理动因。
  盲目拉高速度、片面追求GDP——“被污染的政绩观和发展观”是危害水安全的重要现实“推手”。
   水污染加剧多半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正是由于人们向大自然无度索取,使得本已稀缺和变脏的水,变得更稀缺、更脏。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在全国主要江河湖库划定的6834个水功能区中,有33%的水功能区化学需氧量或氨氮现状污染物入河量超过其纳污能力,且为其纳污能力的4-5倍,部分河流(段)甚至高达13倍。 >>
   应对:国家出台规划保护365个水质较好湖泊
   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日前联合印发《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13-2020年)》,提出为保护湖泊生态环境,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老路,将对365个水质较好湖泊进行保护。三部委表示,我国将对水质较好湖泊划分为5个自然分布区域进行保护,即东北湖区、东部湖区、云贵湖区、蒙新湖区和青藏湖区。规划明确,将优先选择水质较好、重要饮用水水源或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湖泊。环保部将参照《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考核暂行办法》对规划内湖泊水质保护目标进行考核。 >>
   期待:正视水安全“新常态”
   当前,各地严峻的水安全形势是我们必须重视的“新常态”。相关部门应时刻紧绷保障水安全这根弦,彻底摸清我国河、湖、地下水等水资源新情况新变化,从长远着眼,在科学调研、合理规划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及时启动相关水利工程设施建设。
  水安全“新常态”对相关应对措施提出了不同以往的要求。这要求决策者需要依据最新水情,结合区域内城市发展、人口分布等生产生活需求,及时规划、调整水利工程设施,推动区域内水资源分布空间均衡,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融入科学治水思维,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水安全保障。 >>
   编后语
   古人云,善治国者,必重水利。水利对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是发展的基本保障,是涉及民生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高屋建瓴地指出如何应对水安全“新常态”。各级政府部门应按照这一战略要求,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和市场机制,扩大投入力度,提高水治理能力,用科学方法和思维保障饮水安全,呵护我们共同的生命载体。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