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以来,通过公开竞争,济宁市11个县(市、区)全部成为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实现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全覆盖,重点解决农田灌排"最后一公里工程""卡脖子工程"。建设期规划总投资约17.85亿元,其中争取省以上投资12.07亿元,"十二五"期间规划治理面积203万亩。截至目前,共完成投资12.9亿元,其中省以上投资8.42亿元。
在井灌区,推广无井房IC卡控制管道灌溉技术,使原来靠天吃饭和有井无配套设施的"光杆"井灌区,变成了刷卡就能把灌溉水输送到每户农田的节水灌溉,彻底改变了原来全家人自带机泵、车推人抬忙活几天浇地的状况,灌溉成本也从原来的每亩地30多元,降到现在的不到10元钱;在引湖、引黄、引河渠灌区,对泵站灌区进行了高标准重建或改建,对田间工程进行了全面配套,使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灌排无保障的农田变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的节水灌溉高产田,充分利用了地表水,保护了地下水资源,而且节省了灌溉成本;在东部山区,大力建设小塘坝,小截浅,努力增加新水源,发展喷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为农民的增产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被当地老百姓称为"幸福水""致富水"。
通过5年的建设,新增、恢复灌溉面积39.1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50.6万亩,建成了190万亩"田成方、路成网、沟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环境美化"的高标准农田。至2013年底,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02.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6.8%,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37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48%,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3。全市共建井灌区523.7万亩,配套机电井11.6万眼;建成引湖、引河灌区289.7万亩,排灌站1807处;建成大中小型水库313座(大型2座、中型3座、小型307座),塘坝1574座,水库塘坝灌区灌溉33.6万亩;建成陈垓、国那里两处大型引黄灌区,设计灌溉面积73.2万亩,中型灌区25处,设计灌溉面积92万亩,小型灌区1241处,灌溉面积225万亩。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提升,粮食生产的综合保障能力大大增强。同时,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改善了农民的生产条件,降低了劳动强度和灌排成本,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农民收入。
为做好小农水工程的建后管护,2012年,济宁市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了《济宁市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维护管理办法》,明确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的直接责任人、具体实施者和维修管理费来源。按照《维护管理办法》的要求,市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专项资金,通过公开竞争立项的办法,用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维护管理,重点对县市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维护管理给与支持,使县域内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卡脖子"工程的建后管护得到根本改善。同时,进一步完善了水利基层服务体系,全市146个乡镇全部恢复和建立了水利站,加强水利服务热线116建设,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维护管理水平显著提升,确保农田水利工程平时有人管,坏了有人修,有钱修,有力保障了农田水利设施长期良性运转,长期发挥效益。
通过近几年的高强度持续建设,全市的农田水利设施日趋完善,管护能力和水平逐步提高,为抗御水旱灾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力地支撑了济宁市粮食生产"十一连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