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河北省政府独家获悉,近日,中央要求河北省制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的方案,这意味着河北从限产治霾进入到根本之道——经济转型。目前,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大气办”)正在统筹各厅局的意见,并汇总上报给河北省政府,之后,河北省将向中央提交一套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的方案。
在治霾压力下,河北省经济转型已经越来越迫切。虽然已经“壮士断腕、伤筋动骨”,但“脱胎换骨”的时刻还未到来,而此次方案的研究制定将督促河北尽快推动转型升级,进入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推动经济转型,这是治霾行动的进一步深化,也是治本之策。大气办处长吕纹透露,实际上,今年以来,河北省已经超额完成了大气防治的计划任务。这一任务是根据去年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制定的,细分到各个厅局县市,计入干部考核。各厅局定期对任务执行情况进行汇总审查。
而官方公布的数据也表明,治霾初见成效。根据今年前9个月河北省的空气质量分析报告,在1至9月的273天里,全省11个区市达标天数平均为113天,占41.4%;超标天数平均为160天,占58.6%。与2013年同期相比,全省平均达标天数增加了15天;重度以上污染天数平均减少了11天。
这与河北省过去一年“铁腕治霾”行动密不可分。根据河北省政府提供的最新数据,截至10月底,河北省已累计压减炼铁产能1202万吨、粗钢产能977万吨、水泥产能2813万吨、玻璃(885, -2.00, -0.23%)2176.5万重量箱。钢铁、水泥、玻璃等大气污染排放大户已经进行了大幅压减产能。
河北省省长张庆伟也曾坦言,“现阶段压减的这些产能,大多符合国家产业标准。但为了治理大气污染,为了腾出发展空间,河北必须壮士断腕,义无反顾地推进”。
节能减排仍然在严格推行。截至10月底,河北省已经淘汰了3532台燃煤锅炉,建成53家清洁型煤生产配送中心,完成集中供热锅炉煤改气0.389亿平方米,对400多万平方米的建筑进行了节能改造,燃煤消费量比2013年减少1875万吨。
即使如此,人们的担忧仍未解除。根据环保部发布的我国第三季度重点区域和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按照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在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10个城市中,河北省的唐山、保定、邢台、邯郸、衡水、石家庄、廊坊占据了其中七席,在其余三个席位中北京、天津占据两席。
相比去年三季度的全国空气质量排名,河北省的空气质量排名并无明显改善。去年三季度,同样是这七个城市在空气质量最差的十个城市中榜上有名,不同的是,当时北京不在这一“黑名单”中。
全国排名情况与地方官方所陈述的治霾效果并不吻合,矛盾在于双方对治霾效果的监测标准不同,河北几大城市要走出“黑名单”,其空气质量必须发生“质变”,而非微弱的“量变”。
同样,这种矛盾背后,政府机构与民众对治霾的认识也不同。民众期望消除雾霾,每天都能实现类似于APEC期间那样的蓝天。但是,政府部门深知其背后的艰难,吕纹介绍,在APEC期间,河北很多工厂停工、车辆限行、机关单位放假、农村不允许燃烧秸秆等等,正是这些非常规的措施才保证了“APEC蓝”,但是,正常情况下,人们要生活,工厂就要生产,污染物就要产生,这是在工业发展中必然伴随的现象。
吕纹形容,如同将一滴墨水滴入水中非常容易,但要将这盆被污染的水重归清澈则是一个很长、很艰苦的过程,大气治理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对于当前的治霾效果,就如同39度和38度的高烧,民众在难受的程度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而经过一年的压减过剩产能、改造排放设施、减少煤炭消费,这些依靠末端“减法”治霾的空间已越来越小。工厂关停后,地方经济发展如何推进?就业如何解决?中央向河北要方案,必须尽快启动治本之策——结构调整、经济转型,而河北将进入真正艰难的“脱胎换骨”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