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节能减排新常态:“路径依赖”博弈下的考核出路

   2014-12-11 中国节能网2010
核心提示:每年秋冬都是雾霾多发的季节,尤其去年以来,区域性、持续性的雾霾让人不得不借用经济“新常态”的提法,称之为“雾霾新常态”。
      每年秋冬都是雾霾多发的季节,尤其去年以来,区域性、持续性的雾霾让人不得不借用经济“新常态”的提法,称之为“雾霾新常态”。很多北京人戏称“出行基本靠灯,环保基本靠风”……经济“新常态”下,节能减排会有哪些新的压力?如何攻坚克难?
 
      新常态,新压力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日前发布报告指出,2014年前三季度,受工业经济波动下行影响,工业节能减排形势好于预期,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扩大。展望四季度,部分中西部地区节能减排压力不减,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可能略有反弹,节能减排工作不能放松。
 
      “从数据上可以看到,经济下行在给节能减排政策的贯彻执行增添了复杂变数的同时,也有利好的一面。因为经济增速有所下降,能源需求增速减缓,客观上减轻了环保或减排的压力。另外,产业转型与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逐渐形成共识,这是推进环保或节能减排的一个很大动力。并且新常态意味着经济结构调整,高附加值产业、绿色低碳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提高,这也有利于节能减排。”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告诉记者。
 
      “经济新常态是一个含义丰富、具有深意的重要表述,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最核心的是对经济增速趋缓不必过分惊慌,要认清其必然性,要在尊重规律中顺势而为,不要动辄进行过度干预。”在李佐军看来,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经济增速是适度的,与潜在经济增长率相适应,具有可持续性;二是经济结构是优化的,第三产业、高附加值产业、绿色低碳产业比重稳步提高;三是经济质量是较高的,经济动力主要来自生产率的提高;四是对经济制度环境是有利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日益发挥决定性作用。
 
      “但进入新常态并不会一帆风顺,一些潜在风险正渐渐浮出水面。”李佐军强调说:“经济发展模式存在惯性,企业、民众和政府对高速增长有‘路径依赖’,当经济速度换挡、结构调整时,难免会出现阵痛,引发一些问题、矛盾和风险。”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资源与环境业务部主任朱黎阳也向记者表示出担忧。近日,国务院印发通知,正式颁布《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4年本)》,中央层面核准的项目数量将进一步减少40%,连同2013年减少的60%,共将减少约76%。比如将钢铁、有色、水泥、化肥、造船设施项目以及城市供水等城建项目取消核准,改为备案管理。
 
      朱黎阳表示,随着这些项目取消和下放核准,可能会加大节能减排工作的压力。目前,想要达到保障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降低目标的完成,制约因素还颇多。比如目前仍有部分项目建设单位对能评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将其作为必须过关的“程序”来应付,不愿投入精力,编制的能评报告深度不够,落实节能措施积极性不高。
 
      李佐军进一步解释说,节能减排推进艰难,源自多年来形成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已形成了一定的路径依赖。要转变这种发展模式,必然会触及既得利益,因此阻力很大。在经济下行阶段,地方政府为了稳增长,在原有地方财政收入来源减少的现实压力下,难免会将节能环保工作放在次要位置上,同时企业因逐利的本性,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也可能放松节能减排。对于企业而言,因为市场需求减少、订单减少,导致效益下降,尤其是“三高”行业、低附加值产业、产能过剩产业中的中小企业则更是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这时,许多企业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是要生存还是要环保?由于市场需求下降压力很大,而环保又需要投入,这会导致很多企业从维护自身生存出发,减少环保投入,甚至增加偷排。
新难点,新手段
 
      对于如何看待新常态下节能减排工作,官员和学者们都有着不同理解和思考。
 
      国家发展改革委气候司司长苏伟近日表示,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中国从2011年开始启动了7个省市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经过2~3年,这些试点从机制建设、法制建设、规则建立、交易平台建设等都已完成,并从去年年底到今年上半年已陆续上线交易,总体起步较为平稳。下一步将重点推动立法进程,尽快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同时进一步加快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争取在2016年开始运行。“我们希望到‘十三五’末的时候,能够有相对比较成熟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李佐军表示,要尽快改革考核导向,完善考核制度。当前环保形势比较严峻,有些局部环境还在恶化。追根溯源,中国GDP的导向、考核制度是一个关键。各级政府主要在考核GDP增长、工业增加值等指标,环保考核没有被纳入考核体系。为此,我们一定要平衡好物质需求和环保的关系,将原来考核体系中的结构、权重进行重构,增加节能环保与民生方面的权重,下一步要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指标加大,纳入重要考核体系。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