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道先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个人简介
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及岩溶学家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地质大学、南京大学、广西大学教授
浙江诸暨人。1952年毕业于南京地质探矿专科学校。
重要学术贡献:
早年为我国黄河、乌江、西藏水电建设及成昆铁路工程地质工作,山东、云南、广西岩溶地区农田水利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工作做出过重要贡献。他总结各地区群众开发利用地下河的经验,编写出版专著《岩溶地区供水水文地质工作方法》并进行推广,获得各地同行的欢迎和广泛引用。1994年他向中科院地学部建议组织院士到南方石山地区考察,得到地学部的支持。后来袁道先与六位院士到岩溶石山地区考察,后向国务院写了依靠科技帮助石山地区人民脱贫的建议,获得中央有关部门采纳。
学术观点理论:
1)认为岩溶地下水最基本的特征是其含水介质的不均匀性,因为岩溶水是在不同规模、不同形状,并具有不同组合及连通程度的地表、地下岩溶形态中储存和运动,因而受地质、地形、气候及其综合反映的水动力条件所制约。不均匀性程度不同,岩溶水资源的预测、勘探、评价开采方法也不同。
2)把环境科学、地质学和岩溶学相结合,提出了岩溶环境学,认为岩溶环境系统的特点是:其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都具有地表、地下双层结构:富钙的岩石圈:和以碳、水和钙的循环为其物质和能量转换的主要形式。从全球角度划分了岩溶环境系统的类型,阐明了岩溶地区各种特有的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分布规律和防治对策。
3)对岩溶地球化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作了规定,明确其研究对象是以开放系统中碳酸盐在天然水中的三相平衡,低温低压条件下现在还在进行的地球化学作用为主,而且常常是研究低矿化度的溶液;1995年-1999年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GCP379“岩溶作用与碳循环”,研究全球岩溶作用从大气回收二氧化碳的量,来源于地幔通过活动断裂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的量,以及用岩溶沉积物重建高分辨率的古环境变化过程,以作预测全球变化依据。由于二氧化碳气体在岩溶作用中的重要地位,他认为传统的水岩相互作用理论已不足以深入揭示岩溶形成机理,而必须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界面上物质、能量传输规律,即从地球系统科学的高度去研究岩溶,提出了岩溶动力学理论,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国际地质对比计划(即IGCP299)及延续项目IGCP379。袁道先当选为该项目国际工作组主席。对于他在国际岩溶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和水文地质学方面的突出贡献,1996年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授予他主席奖。
4)建立了岩溶发育与气候、地质条件的定量关系。对热带岩溶地貌的峰林、峰丛两个亚类的分布规律和各自的发育条件提出了新的看法。
5)主编出版了《岩溶学词典》,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国家标准《岩溶地质名词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