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安徽:打造千亿元电能质量核心产业集群

   2015-01-04 中安在线2330
核心提示: 电能质量关系到电力系统及电气设备的安全和效率,关系到生产、生活和国民经济的总体效益。目前,围绕电能质量科学监管、电能质量问题治理而出现的电能质量优化产业及其产业集群,市场规模庞大,发展潜力巨大。因此,电能质量产业作为一个战略性新兴产

电能质量关系到电力系统及电气设备的安全和效率,关系到生产、生活和国民经济的总体效益。目前,围绕电能质量科学监管、电能质量问题治理而出现的电能质量优化产业及其产业集群,市场规模庞大,发展潜力巨大。因此,电能质量产业作为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必将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安徽省电能质量优化产业集群发展迅速

1、产业分布相对集中。目前,全省从事电能质量治理技术并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约有200家。其中,主要从事过电压保护的生产企业约130家,从事无功补偿技术研发的生产企业约50家,从事中压开关柜生产和装配的企业约30家。在这200多家企业中,合肥市拥有140多家,约占70%,其余分布在芜湖、马鞍山、蚌埠等地。

2、龙头企业发展迅速。分布在合肥的电能质量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的研发能力。如安徽合凯公司不仅汇聚一批行业专家,而且建立了电流开断实验室、电力系统过电压试验中心,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和较高知名度,成为该领域领军企业。徽电科技、一天电气、合肥华正、安徽华威等一批骨干企业,在连续性供电技术、过电压防护技术等方面,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较大的市场占有率。

3、科研院所研发实力较强。我省部分高校在电能质量治理研究方面有较好基础。安徽大学拥有国家批准的教育部电能质量工程研究中心,已形成100多人的电能质量专业研发团队,在SVG、APF和DVR技术研究方面,成为我省电能质量研究领域的排头兵;合肥工业大学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实力较强;中科院合肥等离子物理研究所电力电子研究团队在超大功率IGBT应用方面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

二、我省电能质量优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1、安徽市场份额相对较小。2012年全球电能质量治理产品销售收入约为165亿美元,同期中国的市场规模约500亿元,是全球市场销售收入的48%左右。安徽电能质量治理产业企业大多成立于2006年前后,出现时间晚,多数尚未形成较大的生产规模,市场占有份额相对较少。省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力争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产值超过千亿元的发展目标。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发展,可以预计未来几年,我省电能质量治理产品市场将保持高速增长,呈现出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2、产业发展不平衡。安徽已建立有自己的电能质量治理产业品牌,如安徽合凯、徽电科技、一天电气、合肥华正、鑫龙电器等。这些知名企业都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研发能力,都能同时开展过电压保护、电能质量治理和连续性供电技术研发、生产和销售,在全国也有较大影响。但全省能够同时具备上述生产和研发能力的企业不足40%,行业内还有近半数生产企业研发水平不高,少数企业甚至没有研发能力,产业升级和产品技术创新问题亟待解决。

3、核心竞争力有待提高。全省200多从事电能质量监管和治理产品生产的企业,实现规模以上生产的能力企业不足15%。由于税收优惠、政府补贴、投资融资以及优惠贷款等政策缺位的原因,研发资金缺乏,技术和设备更新缓慢,约80%以上的电能质量企业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同时,由于缺乏行业统筹,存在产品同质化、恶性价格竞争等问题。

4、产业结构不够优化。我省2009年1月成立了安徽省电能质量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但长期没有形成企业战略联盟,政府也没出台支持电能质量监管和治理产品生产的行业发展规划。多数电能质量治理产业企业优化升级步伐不够快,技术层次和产品档次普遍不够高,大部分企业还处在价值链的低端和产业分工的末端。没有形成产业企业集群,上下游关联性产业链亟需加强,分工协作、功能完备、竞争有序的产业格局也有待进一步培育。

三、打造电能质量治理核心产业集群园区的建议

1、设立电能质量核心产业集聚园区。合肥是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区域,资源、区位优势明显,可借鉴温州乐清“一园六区”模式,在高新区建立集电能质量治理、电网节能环保与智能开关电气装备制造为一体的电能质量产业聚集园区,打造千亿元电能质量产业集群地。同时,依托省电能质量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吸纳规模以上企业和具有研发实力的机构进驻园区,推动形成相关产业上下游一体化、分工协作、功能完备、竞争有序的产业格局。

2、支持重大科研基地建设。整合我省及合肥市现有的电能质量监管、电能质量治理技术研发基地、研发团队力量,依托省电能质量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机制灵活的电能质量产业技术研究基地。设立专项基金,加大对电能质量治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投资支持力度,帮助企业突破大的风险,探索建立产、学、研密切合作的创新科研体制、机制。加大技术研发与应用人才的培养力度,制订中短期培训计划,不仅培养高素质的科技领军人物,而且培养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

3、加强相关配套政策支持。省及合肥市相关部门应实施积极的扶持政策,在土地、税收、财政投资等方面,尽快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推动形成电能质量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链。在企业融资、市场开拓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有选择性地针对五六家研发和生产能力强、销售规模大的龙头企业,在资本运作方面给予指导,争取在5年内培育出五、六家上市公司,真正达到打造千亿元产业集群的目标,创立安徽先进技术知名品牌,提升我省电能质量治理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我省电能质量产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