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5年元旦开始,吉林省“禁塑令”正式生效。吉林因此成为全国首个从限塑向禁塑全面升级的省份。一时间,吉林“禁塑令”成为舆论热议话题之一。
和往常一样,针对这个“禁塑令”,各种担忧和质疑之声也随之而来。比如,有的担心商家不遵守规定,有的担心政府执法的力度不够,有的担心可降解塑料生产能力不足等等。这些担心,源自于人们对于规定执行效果有着很高期待,源于对治理白色污染的热切关注,值得肯定。
然而,任何一项新的规定,执行之初和执行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一开始就戴着有色眼镜去批判。吉林此次实施“禁塑令”,不是中央的要求,而是在现有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主动作为,目的就是减少白色污染,推动环保产业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吉林省推动这项工作的干部们可谓是“蛮拼的”。
众所周知,任何法律法规的落实都需要一个过程,这在环保领域尤为明显。为此,吉林省给商家和消费者留足了适应和知悉法规的时间,动用了各种宣传方式,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截至目前,由于宣传到位,商家和群众对于政府的禁塑是理解、接受和支持的,并没有太多抵触情绪。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对于任何一项像“禁塑令”一样的新政策,在其刚刚起步落实的时候,都不妨为其先点个赞,关注其落实过程,观察其落实效果。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提出建设性意见,推动有关部门及时对政策进行修正,进而促使新政策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使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