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能同时让中国工程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共同关注的话题并不多,“城市群”是其中的一个。
2014年12月20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三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同时出现在“中国城市百人论坛:城市群发展”上。此外,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名誉理事长陆大道,国务院参事牛文元等也悉数到场。
让这些大牌专家感到危机的,是正在迅速蔓延、扩张的城市群已日益演变为“污染群”,在各地,环境污染的魔咒越念越紧。
三院研究团队聚焦城市群
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是“中国城市百人论坛”的名誉主席,也是国内较早关注城市群发展的院士。在上海担任市长期间,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就是徐匡迪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
徐匡迪说,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中国的城镇化率已超过50%。由于人口过于向要素、市场发达的大城市集中,“城市病”近年来在我国越发显现,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城市管理成本升高等问题越来越突出。“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必须严格控制特大城市的盲目扩张,以中小城镇为基础、以城镇群为主体形态推进。”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目前也有至少十个课题组在研究城镇化、城市群的课题。
在中国科学院,城市领域研究工作主要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牵头进行。
上海交通大学此前发布的《城市群蓝皮书中国城市群发展指数报告2013》介绍,从2007至2010年,我国三大城市群的综合指数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最突出的是京津冀和长三角。在三大城市群综合指数排名上,目前珠三角城市群位于第一,长三角城市群居次席,京津冀处于垫底位置。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介绍,理想的城市群在本质上是一个在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和整体结构上具有合理层级体系,在空间边界、资源配置、产业分工、人文交流等方面具有功能互补和良好协调机制的城市共同体。而不是某项指标“单子化的膨胀和扩张”,尤其不能以西方学者最看重的经济和交通来衡量。
城市群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核心与支配地位。研究表明,当今世界40个主要城市群的经济产出总和已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66%。尽管目前我国城市群的数量已经为数不少,但与世界上著名的城市群相比,我国城市群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城市群盲目扩张加重“城市病"
研究显示,目前我国城市群普遍遇到三大问题:
环境污染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普遍问题。城市群由于集聚了更大规模的人口和经济活动,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也就更加突出。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此前对记者表示,在经济发达、人口集中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大气污染不再局限于单个城市内,城市间大气污染变化过程呈现明显的同步性,区域性污染特征十分显著。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的研究表明,长三角快速的工业化进程,使这一地区资源及生态环境问题趋于共性化。如矿物资源严重短缺,工业原材料大都仰赖外部供给;耕地资源被大规模非农用占用,受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的土壤增多等。
近年来,长三角跨界水污染问题非常严重,京杭运河长三角地区段、太湖、长江中下游段、钱塘江段等水资源都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在长三角核心区域的16个城市中,有14个属于酸雨控制区,江苏南部、上海和整个浙江更是酸雨的重污染区;核心区域10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因长期超抽地下水,引起了区域性地面沉降与地表裂缝等灾害。
尽管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增长指数在三大城市群中最高,但受生态指数的拖累,很难在短期内实现其一直暗许的中国首位城市群及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梦想。
刘士林表示,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环境问题是通病,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的污染同样十分严重,三大城市群只不过是“五十步”和“一百步”的关系,谁也不可能笑谁。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不是新问题,而是与我国城镇化进程相伴生,并且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能完全解决的问题。”刘士林说,当前,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中西部城市群陆续崛起,环境保护与城市群经济的矛盾也出现了自东向西蔓延的趋势。
另一个问题是,我国城市群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简单化”和“粗放型”。受我国城镇化进程整体水平和历史条件局限,我国几大城市群仍停留在较粗放的发展阶段,缺乏长远眼光,效率较低。
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各城市群在推进区域一体化和协同发展上不断取得共识,相关政策与制度措施不断推出。尤其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这三大城市群中的各成员合作意识逐渐强化,在区域合作方面均有进展。
但研究发现,从总体上看,各大城市群的一体化进程尚处于浅层、表面的“浅表合作阶段”,有时候甚至是“面和心不和”、“明争暗斗”。珠三角城市群由于隶属于同一行政区,各种合作比较容易实现,而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相对就比较难。
城镇群转型升级需长期过程
《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把城市群作为重点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国家“十一五”、“十二五”两个五年规划连续十年把城市群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也连续十年把城市群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城市群总面积占全国的20%,但却集中了全国56%的总人口、80%的经济总量、70%的固定资产投资、76%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的高等学校在校学生和92%的移动电话用户和98%的外资,是今天和今后中国各大经济区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地区。
陆大道介绍,在全球化和新信息技术支撑下,世界经济的“地点空间”正在被“流的空间”代替,世界经济体系的空间结构已经逐步建立在“流”、连接、网络和节点的逻辑基础之上。处于世界性“流”节点上、以高级服务业为主体的“门户城市”,对于国家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意义和地位比相同级别的制造业大城市更重要。
“我国的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都市群已经具备条件,可逐步建设成为对东亚、对世界经济有明显影响的全球性大城市群。”陆大道说。
“发达国家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城市带、城市群、城市连绵区发展案例及其化解‘城市病’的有效措施,值得借鉴。”徐匡迪认为,从现在起到2030年,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推进重点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城市化”以及“长江经济带城市群”。
徐匡迪认为,新时期的城镇化要以人的城市化为核心,注重城市群之间的分工、协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并将生态修复与水资源保护、绿化隔离带建设放在城市群规划的首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