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生活垃圾运输的重要一环,垃圾转运站离居民区越近越好。然而从居民的意愿出发,垃圾转运站离自家又是越远越好。这样的矛盾,让市区的垃圾转运站进退两难。
垃圾转运站建在小巷里
运输车进也难出也难
从江苏省苏州市道前街上的姑胥桥左拐弯进入剪金桥巷,短短10米路,对生活垃圾运输车司机老曹来说,却是一段“曲折”的路程:由于机动车从西往东从姑胥桥下来禁左,从七子山生活垃圾处置终端回来时,他必须先经过学士街的路口右拐进入吉庆街,在胥门路的小桥上调头,再从学士街出来,才能进入剪金桥巷。
宽不过五六米的剪金桥巷是古城区很普通的一条小巷,巷子两边开满了各种小店,剪金桥巷垃圾转运站就位于其中,宽不到15米,进深不到10米。这座转运站肩负着直径3公里范围内的生活垃圾转运工作,每天的转运量近50吨。站里的两辆清运车一天要跑七到八趟,才能把当天的生活垃圾运出古城。
生活垃圾在转运前必须进行压缩,机器开动时会产生噪音。转运站四周都是居民区,居民反映噪音扰民,因此本来应该在凌晨3点就开门的机械设备,被延迟到早上5点。老曹的出车时间也相应延后,“一车垃圾从这里到七子山,正常40分钟就够了,但出车时间越晚,路上花的时间越多,碰上高峰,有时一趟要走一个半小时。”老曹说。
垃圾车进巷难,出巷也难。由于地方有限,剪金桥巷垃圾转运站大门朝东,站里的半幅工作场所借用了巷子的道路,垃圾运输车装载垃圾时,车头就横在巷子里。“最头疼的事是,拉着一车垃圾要右转出去,车身高、车头拐弯非常考验驾驶员技术。我都开了十几年的运输车了,有好几次还是碰坏了隔壁店面的雨篷,”老曹指着转运站的紧邻店面告诉记者,“他家的雨篷后来干脆切掉一只角,变成斜的了。”
场地逼仄,还有噪音、污水、异味
市区上百转运站频遭居民投诉
在姑苏区,包括剪金桥巷垃圾转运站在内,一共有26座垃圾转运站,每座站的垃圾中转能力在20吨/日到50吨/日不等,全部中转能力是1200吨/日。
随着城市发展的加快,市区上百座垃圾转运站慢慢被居民区包围,面临的困境与剪金桥巷大致相仿,除了作业场地逼仄外,由于在作业过程中会产生噪音、污水等,居民投诉时有发生。
然而,垃圾转运站对于城市的垃圾收运体系来说,又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近年来,市容市政部门进一步优化生活垃圾收运体系,逐年逐步新建、改扩建生活垃圾转运站,其中2014年新改建垃圾转运站16座。优化改建后于去年5月正式投入运行的剪金桥巷垃圾转运站的垃圾转运能力代表着目前苏州市区最高技术水平,通过智能密闭门、雾化和新风等三个系统,减少了臭气、噪音等扰民问题。然而,无论设备如何改进,生活垃圾在运输和处置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有异味产生,附近居民们的投诉并没有因此而停止。
剪金桥巷垃圾转运站负责人杨经理说:“我从1997年进入这个站工作,看着这个站从当初的卷扬机发展到现在的智慧环保系统,环境已经一年比一年好。但是,周边百姓的投诉和意见还是会有。从工作便利的角度来看,我也希望这个站不在这条巷子里。但是,剪金桥巷垃圾转运站是目前古城范围内仅剩的几个转运站之一,如果这个站不在这里了,附近这么多居民的生活垃圾很有可能就运不出去了!”
转运站外迁能解决老问题电瓶三轮车又出现短驳半径瓶颈
要解决目前垃圾转运站扰民的问题,市环卫处负责人李世昌表示,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将垃圾转运站搬离居民区,同时提高转运能力。
今年,苏州工业园区和相城区将首先启动这项工作,在辖区内筹建日转运能力达到500吨的转运站,其中,工业园区准备筹建四座这样规模的转运站,目的是逐步取消原来分散在居民区的小型转运站;另外,姑苏区今年也在何山桥下开始改建一座日转运能力达到200吨的转运站,其垃圾收运覆盖面扩大到原来的三倍。这些转运站的选址均离居民区有相当一段距离。
然而,李世昌担心,垃圾转运站远离居民区,又会带来新问题。
1吨生活垃圾从小区运到七子山处置结束,平均要花费200元,其中120元为“物流成本”。在垃圾“物流”的途中,市区除了有200多名“老曹”在努力工作外,还有3000
多名“肖百卫”在不停劳动
肖百卫是负责吉庆街一带生活垃圾的收运工,他的收运工具是一辆载重在700—800公斤的电瓶三轮车。每天他要向剪金桥巷送六趟垃圾,每趟花1个小时左右。在市区,这种专门用来“短驳”生活垃圾的电瓶三轮车有3000多辆。由于车身小,灵活机动,且操作简便、不需要驾驶证,这种电瓶车成了集运生活垃圾最经济实用的交通工具。
然而,这种核载量不到1吨的电瓶三轮车最大的缺点就是跑不远,3公里的收运半径就是它的临界点,目前的收运半径是1.5公里左右。肖百卫担心,转运站外迁和转运能力扩容后,这些电瓶车的运输能力将无法适应收运半径的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