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中国节能网

治霾者说:不要把治霾和发展对立起来

   2015-01-16 新华每日电讯 1490
核心提示:近期,一部中篇小说《霾来了》,让河北省廊坊市环保局副局长李春元受到了环保界和文学界不少关注。小说一开篇,就写了一名环保局长因为治污预算被

近期,一部中篇小说《霾来了》,让河北省廊坊市环保局副局长李春元受到了环保界和文学界不少关注。小说一开篇,就写了一名环保局长因为治污预算被挪用与上级领导争执,最终被撤职的故事。

如今治霾成为共识,在山东省环保厅厅长张波看来“现在开展工作比原来要顺利多了。”张波说,“治霾不单纯是环保部门一家的工作了,任何一项工作一旦上升到党委政府的重中之重的时候,总归是要顺利得多。”

李春元同样感受到了这样的变化。近期他几乎天天都有跟治霾减排有关的工作和会议——学校、老社区的小锅炉要拆,供热煤改电、煤改气的工作要安排……加班的时间比前段时间几乎多了一倍。身体上很疲劳,但是他现在做事情觉得“痛快”:“现在环保部门该有的职权都有了:说让你整改你就得整改,说一票否决我们就能一票否决。哪怕上百亿的大项目,我们拿环评说话,不合格就是能给你叫停!以前还有‘未批先建’这样的事情,现在他们也不敢了。”

至于小说?李春元笑了笑:“工作都忙不完,小说以后再写吧。”

治理雾霾的“大环境”在变好,但是有些矛盾并没有解决。

“这个矛盾就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结构与治霾减排之间的一些矛盾。”张波认为,以目前中国的现状,还无法简单照搬当年发达国家的治霾经验。

“像我们这种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要想治理污染,一定是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来进行的。”张波觉得当下的环保问题,往往还是一种“关系”问题——发展与环境、局部与整体、眼前与长远的关系,任何一种关系都要处理好,“有人觉得我们的工作妨碍经济发展,希望我们停手;也有人嫌我们工作做得‘太慢’,恨不得一下把所有那些污染企业都关停了才好。但这两个极端我们都不能做,我们要找好其中的平衡点。”

张波用山东省从2013年开始实施的一个8年累计减排50%污染物的计划做例子:“8年,要分4个台阶。明确公布每个台阶的标准,污染企业直接就能看到自己8年之后会是怎么样。企业自己就得盘算盘算,究竟能不能爬上这个台阶?如果能爬上去,就要考虑现在是不是就对设备进行升级换代,调整产业结构;如果爬不上去,算算自己能爬到哪一阶?实在不行我就不干啦,我换个活法。政府这种做法,实际上给社会、给企业一个预期,让他们明确知道每年会怎么样,给他们未来的选择起了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同时也淘汰了落后产能,引导和倒逼产业结构调整。”

“平衡”是一个“技术活”,但也有人认为,改变发展与环保对立的观念,则是一个更好的出路。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的姚强教授就持有这样的观点:“假如要求电厂对燃煤过程脱硫脱硝,进行非常严格的控制,最终排放达到天然气的标准,我们计算过,即便完全从零开始,电价成本的上升每度电也就增加几分钱。如果是在现有水平在达到刚才说的标准的话,可能只有零点几分钱。这个大家承受不了么?总比买口罩买净化器便宜吧?这些事情从技术上已经完全成熟了,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观念。”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